今天开工了!经过了一个长长的假期,发现很多事情已经有点不适应了。比如写起字来,明显觉得手生,写得又慢又不好;拿起书来不知道从哪入手。可见,每个人行为的变化都是条件约束和内心需要协调统一的结果。在家的时候。环境比较宽松,虽然按时进行线上辅导,但可以躺着,可以坐着,可以边听音乐,可以边运动,忙不过来还可以等晚上有空留言。正式上班就不成,当面的指导容不得半点放松,各种效果也立竿见影。
由此我想到了家长老师普遍头疼的许多事情。比如: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迷恋手机电视的问题等等。说白了,这些不都和家长提供充分条件有关吗?我的学生才上一年级,有的家长就迫不及待地给配备了手机,说是为了安全,其实恐怕是家长自身离了手机不行的结果。学生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学校各个办公室,包括门卫传达室都有电话,都可以免费使用。一个六岁的孩子,真的可以靠手机保护他的安全吗?倒是学生上课玩游戏的危害马上就凸显出来了。试想如果家里没电视,没电脑;如果家长不爱看电视。如果大人以身作则,从小就让孩子知道电脑是用来工作的;如果家人的休闲方式是看书、运动、听音乐、绘画等等,学生又怎会沉溺到网瘾中呢?问题的关键是绝大多数家长会说:怎么可能?那不现实!可见,家长不仅提供了玩手机的必备条件,甚至都给出了不玩不行的理由,孩子迷上就不奇怪了。既然家长迷恋网络游戏,自己没有更好的娱乐方式,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做事习惯。那么到孩子这里,他没有别的选择,预想的目标也会难实现!
再就是今天老师说到,办公室的花草一个多月没人管,依然茂盛。以前天天有人浇水施肥地照看,倒不见起色。可见是我们的照顾没有适应对方的需要。用养人的方法养鸟,当然不会成功。除了方式不对,还有一个控制越多,干扰越多的问题。这也是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费尽心机,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过分地控制孩子,甚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当老师强调,我们的帮助要以满足对方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时候,我还想到另外一件事:我们怎么才能清楚地知道对方的需要呢?人和人之间的互相了解是非常非常难的!即使是夫妻甚至子女之间都可能难以沟通。有的人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我们怎么谈得上了解对方的需要?甚至对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要咋办?
再退一步讲,就算了解就好办了吗?比如:一个被宠坏了的依赖性很强的孩子,从他的长远发展来看,他需要锻炼独立学习的能力;从眼前的任务来看,他需要完成今天的作业;从他自身的想法来看,他特别需要玩手机,随时伺机而动,只要家长一个不留神他就玩起来没完。面对这种情况,相当一部分家长养成了盯着孩子完成作业的习惯,成功的实现了责任转移,造成了家长不盯着,孩子嘛也不干的结果。情况大约是: 孩子想要的不见得是他当前该要的---家长控制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孩子表面顺从暗地反抗,学会了应付大人。家长不知道孩子需要锻炼独立能力吗?当然知道,但家长最迫切的需要是孩子完成作业这件事本身。孩子完成作业了老师不找,他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却忘了作业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孩子独立完成才是应有的状态。 孩子需要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自己的焦躁不安、通过控制孩子可以缓解,还是屡试不爽的。
每个人面对事情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孩子还小,有的家长只要还能管得了今天就不管明天。还有相当一部分像养宠物一样养孩子。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高年级的学生家长已经无力回天了才来求助的原因。那我们也只能告诉他:你需要先把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接纳他的一切。满足了孩子安全和爱的需要,再谈怎么帮助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