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众号一年了,目前已创作了150+篇作品,累积了720粉丝。
而这大部分粉丝,却是最近几个月才出现的。甚至昨天一天就有30多人关注。
这其实就反映了一个自媒体领域的指数效应:前期的启动阶段,爬升率非常低,但随着基数的增加,爬升率会逐渐变高,最后呈指数型增长。
尽管写作水平是在一点点提升,但也发现了很多不足。
首先就是,我的文章还是没多少人看,阅读量两位数就是顶天了。
至于转发量,只要有除了自己之外的人转发,都算是够入眼了。
但与此相对,小绿书却是另一番景象。
随便一篇就都有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阅读量,以及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转发。
一篇图文的数据,至少完爆我20篇文章。
我不禁纳闷:同样的文笔,同样的写作水平,甚至相似的内容,发小绿书就有人看,发文章却没人看。
这难道是读者们“双标”吗?
确实有可能。
文章是纯文字,相对来说可能会比较枯燥。
但图文因为是优先呈现图片,再呈现文字。而我又恰恰擅长可视化笔记,做出来的笔记卡言简意赅,一图点明逻辑,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这样看来,读者或许不是冲我的文字,而是冲我的笔记卡来的。
那我的受众画像应该就是懒得看长文章,不喜欢废话的秒读型读者。
当然,也有可能“双标”的是平台。
文章和小绿书的流量逻辑本身就不同,加上平台可能觉得文章在我手里根本就没有任何用,但我的图文驾驭能力在线,且认证了资质黄标,所以把流量的天平给我向图文倾斜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写再多文章,也是无用功,妥妥的白给。
经过简单的分析,我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对我来说,最好的个人IP传播方式并不是单纯的文章,而是图文笔记。
有了这一百多篇的数据验证,我的创作策略也可以最终定型了:图文为主,文章为辅。
超过1000字且难以删减的,除了小绿书图文,另开一篇文章(在图文中加入对应文章的链接,以做到引流)。
创作时,先写好文章,但不使用每天唯一的群通知机会,而是将其留给对应的图文(一个内容,对应一篇小绿书和一篇文章,一文两用)。
这样,如果用户真对我内容感兴趣,那就靠他们主动点击链接,而不是平台那点可怜的推荐。
先总结这些吧,一些可能更奇葩的情况过段时间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