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一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这里的“影响力”是主要指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容易被一些人的话术或行为“影响”,从而顺从他们去做一些可能会后悔的事情,这些人可以是政客、销售人员、家人、朋友等任何人。
本书结合鲜活案例,向我们阐述了影响力武器的几大关键特点,同时也介绍了如何应对“不正当的影响力”(比如:被销售忽悠购买一个本不需要的东西),避免掉入影响力陷阱,做出一些后悔的决定和事情,很有趣也有用,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本文对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很干很干,可以收藏后慢慢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影响力的威力
不管你承不承认,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被“影响力”牵着鼻子走,常常不假思索的做出一些决定,而这些“不假思索”的动作便是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影响力”的影响。
比如:
别人请求我们帮忙的时候,要是能说一个理由,那么我们答应的概率会更大。
我们认为“价格贵=东西好”,因此有时会买一些比较贵的东西。
我们经常因为销售一前一后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价格和质量的东西,经过对比,果断选择第二个,殊不知第一个就是为了让我们买第二个东西而准备的(小杯奶茶12块,大杯奶茶15块,两者相差500ml,我们往往会选择买大杯,哈哈)。
二、影响力武器关键特点
1. 互惠:给予,索取,再索取
互惠及其伴随而来的亏欠还债感,在人类文化中十分普遍。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因此,有人会利用这个原则,对我们施予小恩小惠,然后引诱我们回报更大的好处给他们。甚至会产生互惠式让步,对方提出第一个要求,我们不答应,退而求其次,对方提出稍微低一点的要求,我们往往由于亏欠感而答应(明明我们互不相欠啊,人类就是这么奇怪)。
比如:一些传教者通过给路人免费送花的方式来筹款,一些同学在班委选举前给同学送零食,商家赠送试用样品促进用户购买正品等等。
如何拒绝互惠产生的影响力?
如果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么可以正常接受;如果对方别有所图,识破这个骗局,对其置之不理即可。
2. 承诺和一致:脑子里的怪物
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也包括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会受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同时也会想方设法用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承诺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是当事人积极、公开、经过一番努力后自由选择的。经常会有人利用这个特点让我们作出明显有违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比如:某些商家先通过电话调研客户购买商品的意愿,然后真的上门去推销,而承诺购买的客户往往也会真的去购买。
还有些商家先给客户一个甜头,诱使人作出有力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作好了,交易却还没有最终拍板,商家巧妙的取消最初的甜头。这种情况下,客户受承诺和一致的影响,还会继续买下商品。
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如何拒绝承诺和一致产生的影响力?
保持清醒的思想觉悟:尽管保持一致一般而言是好的,但是也必须避免愚蠢的死脑筋,警惕不假思索保持一致的反应。
向自己提出关键问题:条件变化之后,如果回到未承诺之前还会做相同的选择吗?从而做出理智的选择。
3. 社会认同:我们就是真理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在特定情形下(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意外性太大)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使社会认同原理发挥最大作用有两个适用条件,一个是“不确定性”,另一个是“相似性”,我们在观察类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最大影响力。
影响力强的人知道怎么安排群体内部条件,使社会认同原理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比如:超市搞促销活动,先让一群人围上来,然后又吸引其他人源源不断过来,提高了成交率。
这里,作者引申出了“多元无知”现象:受害者迫切需要帮助,全体旁观者却无动于衷。是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保持优雅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表情,无法正确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因此认为大家都觉得受害者无需帮助。
应对“多元无知”现象,紧急情况的受害者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保护自己。比如指定一个人来救助自己,可以说:“那个蓝色外套戴眼镜的男孩,麻烦帮忙叫个救护车,谢谢”。
如何拒绝社会认同产生的影响力?
面对明显是人为伪造的社会证据,保持警惕感。比如:发现店家雇人排长队,营造卖的东西很好吃的既视感。
4. 喜好:友好的窃贼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我们通常会更喜欢长得好看、和自己相似、恭维自己、由于多次接触和合作而熟悉的人。由于条件反射和关联的影响,我们通常会爱屋及乌,因此会出现商家邀请名人做广告,以获得更大销量和收益的现象;人往往会公开吹嘘与成功者的关系,沾染反射而来的荣誉光彩。
有些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比如:销售员打电话或拜访潜在客户时,向你索取可能会对该商品感兴趣的朋友的联系方式,企图用这种朋友间喜好纽带关系,向你的朋友推销商品,提高推销成功率。
如何拒绝喜好带来的影响力?
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对顺从者的好感超出了该场合下的正常程度(比如:陌生人对自己过于亲密),就需要唤出防御机制了,把提出请求的人和请求本身分开,理智思考。
5. 权威:教化下的敬重
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好处。从小到大皆是如此,小时候懂得少,需要听老师、家长的话,而采纳他们的建议基本都是有益的。成年之后也是一样,不过权威人物变成了老板、法官等,他们地位更高,接触的信息更多,掌握的权利也更多,故按照他们的命令去做是有道理的。
权威的象征符号包括头衔(教授、专家),衣着(制服、西装),身份标志(昂贵的珠宝、汽车)等。当这些符号加载到一个身上之时,即使这个人长得面目丑陋、身材瘦小,在我们眼中,他也会瞬间变得高大挺拔。
然而很多时候,哪怕权威人物说的没道理,我们也会照着去做,这就使一些人利用该特点去诱导我们服从。
比如:诈骗电话声称自己是某政府/银行单位人员,试图欺骗引诱我们转账。
如何拒绝权威的影响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有了这种警惕性,对权威符号伪造起来很容易有清醒的认识。
可以多问问自己: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还是为了他本人的利益故意放出此话?而且要注意,有时权威为了使我们相信他,会偶尔说些有违自己利益的话。
5. 稀缺:数量少的说了算
物以稀为贵,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稀缺原理对我们的行为方方面面均有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这个特点也经常被一些人利用。
比如:饥饿营销,商家打出“先到先得,数量有限”的口号来卖东西。
稀缺原理发挥最大影响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曾经获得过,现在又要被拿走,这样激发的想获得的动机更强。还有一个条件是:有人竞争,参与竞争稀缺资源,会带来强大的刺激性。
如何拒绝稀缺带来的影响力?
面对稀缺压力产生警觉是比较容易的,难点在于后续采取行动,我们对稀缺的典型反应阻碍了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要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是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当产生警觉信号后,我们需要冷静下来,重拾理性的眼光,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那件东西。
5. 即时的影响力:自动化时代的原始顺从
很多时候,我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并没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我们只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作出愚蠢的决定,但现代生活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即时响应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有些人会利用我们即时响应的特点,诱导我们顺从。
比如:广告商通过虚假的“随机访谈”,让若干演员假扮普通市民盛赞该产品,试图营造出产品大受欢迎的虚假情况,用这种方式刺激我们的“即时响应”本能,诱导我们购买该产品。
如果有人公平公正的利用我们的即时响应本能,我们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敌人,有个他们,我们能开展高效率的生意往来。而对那些通过弄虚作假、伪造或歪曲证据误导我们做出即时响应的人,我们就要警惕并还击,不给敌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