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我们讨论的语境应该放在高校和高校课堂。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情感能力尚未发展完善,课堂内容与文化与大学课堂太不一样,这里不在讨论范围内。
我们从技术说起。MOOC 的课程与技术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在教育界的研究中被反复提及,至今已有20多年。国外的学界其实至今仍然对 MOOC 抱有分裂的态度,有的教师坚决反对,即使是在互联网技术几经迭代后的今天,有的老师从一开始的反对,但现在的开始重视。互联网技术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的,人们不再需要像20年前那样拨号去特定网站获取特定信息,现在开始接受了手机的「人性化」推送(虽然这会造成「filter bubble」的现象),人们开始享受共享交通服务,流媒体音乐服务开始给你推荐符合你口味的音乐,每个人都可以去社交媒体上一定程度地参与社会讨论。这对于社会的冲击其实是结构上的扁平化和去中心化。当然对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层面——教育也有冲击。但是对教育界的冲击其实没有其他行业大。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其实教育界总体上是保守的,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并不敏感和始终落后于整个技术在社会生活其他层面的应用。现在大家都说大数据和云,都说下一个技术时代是「AI 的时代」,甚至有很多 AI (不论有多智能)已经被应用,也有很多人焦虑「AI 终将取代我们的职业」,这些职业有司机、编辑、文书、校对和很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工人,甚至是服务行业。「教师」呢?我始终觉得,介于教育界的保守,机器与人是协同进化,这也几乎是我对于「AI」的态度。而这其实也影响了我对于网络课程的态度。
目前来看,即使是在拥抱技术程度比较高的美国,有着大量的网络课程平台,比如 Coursera,Khan Academy,他们诚然有着与正规院校的合作证书,但说实话,依然不能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作为申请工作时的独立的学历材料。换句话说,你求职时依然需要提供你的学历文凭,而不是几十张 MOOC 课程毕业的结业证书。我相信在世界上的很多其他地方也一样。这意味着其实 MOOC 课程的学习成果其实并没有被社会的常识所接受。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下,原因有很多:
一、从大的说,我们的社会通识进步显著落后于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还没有完全的了解,理解和接受大型网络课程。这里说的社会通识与个人不同。对于个人来说,大型网络课程自有好处:丰富技能,省时省力,像同伴学习,个性化学习。个人的接受程度往往是很快的。而要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接受并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在国外的教育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一块,叫「培养学生学习行为的自主性(Autonomy)」,大型网络课程确实是实现了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想,但这一切是基于学生都有学习自主性的前提上。大型网络课程因为有它的「去中心化」特征,这种特征导致了其没有面授课程的「教师监督作用」。学习是一个时间消耗型过程,中间涉及到各种动机产生、维持和解散的过程,学生并不总是热情高涨,意味着老师需要去督促,鼓励学习过程,这种过程是「培养学习自主性」中很重要一环。 诚然,MOOC 课程也有作业和一定量的课堂反馈,但却没有传统面授中教师所具备的「情感支持与引导」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到最后,虚拟化的教师自然可以达到这个水平,但近期内不可能。
三、如果你去上过国外的大型网络课程,你会发现每一门课程这样一个周期下来,若学习顺利,自然对这门课了如指掌,然后你再去上其他的课。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目前的 MOOC 课程对于技术类课程是比较友好的,因为技术类,你学会就学会了可以应用了,然而对于艺术类,人文社科类课程,你缺乏一个良好的导师或者机制来帮你梳理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对于这些课程是很重要的。不然你获得的只是散装的知识,你不会有良好的审美技能和水平,那些知识的连接点,对应的才是我们创造力的连接点。
四、其实,我们对于学习行为中的很多机制都没有搞清楚,自然无法应用到人与机器的交互中去。所以我们的大型网络课程依然处在相当原始的阶段。说白了,我们现在接触的 MOOC 形式跟一开始(二十多年以前)没区别,我们依然用的是教师拍视频上传,同学完成学习任务,同伴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模式。它可以被视为传统课堂的「Plus」版本。只不过受众多了,学习时间自由度大了,课堂形式丰富多样了而已。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我相信学习的机制会越来越清楚,当我们可以把这种交互的逻辑应用到技术中去时,才是大型网络课程的春天。至于我国投入大量财力搞网络课程,我是支持的。为什么?我觉得只是方向是对的,而且这对于教育技术设备和理念是一种升级,说到底,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嘛,对不对。
五、这一点与题主说的「视角二」不谋而合。说网络课程能取代传统高校这不太可能。要取代我觉得也是在「网络课堂大力取代所有形式的传统课堂」之后。因为高校承载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功能(事实上所有学校都是这样)。学校的社会化功能决定了学校还承载学生的情感培养,包括学校活动,社团活动。对于个体来讲,学校实在是一个锻炼交流能力,从人际关系中学习、从社群中学习,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好场所。这对于个体的人格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人格的发展程度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才能的发挥程度。具体就不展开了。改天有时间另开一帖讲讲。
其实本人是一直拥抱教育技术的发展的,在国外给孩子上课,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其实年轻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高,也可以应用很多软件的 ipad 移动版本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目前,其实我们也只能做到这种程度。大型网络课程自有他的发展机遇和瓶颈。假以时日,一定能大放光彩,但很抱歉,不太可能如克里斯坦森语言的那样「十五年内,一半多的美国大学将处于破产之中或破产边缘。」我觉得至少需要50年以上,即使技术发展这么快。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