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的推荐语是“与其唉声叹气,不如翻开这本书,看过后会觉得比药管用”。如果听信了这句话,把寻找解决烦恼的答案当作看书的目的,恐怕看完后只会愈发失望。书中5个故事主人公的解脱不是皆大欢喜的彻底治愈的酣畅淋漓,而是纠结挣扎与自己斗争厮杀无果后的无奈妥协,“性格才是一种不治之症”,没有可以被改变的性格,只有不得不接受的宿命。
开篇的《在泳池里》简直是宿命论的完美隐喻,相对其他几个“病患”不由分说的偏执,这位被诊断为“身心病”、总是莫名其妙跑厕所的何雄先生是被命运之手选中捉弄的毫无头绪和不可抗拒。伊良部医生的诊断结论“是神的旨意,人是无法抵抗的,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充满了一种无可奈何、不得不从的挫败感。所谓的“治疗”更像开启了一场摸不着方向“碰运气”式的赌博模式,而最终寻得的不过是转移注意力寻找另一种刺激的“替代”。那些不可改变的终将无法动摇。
另外四个故事接地气得多,无论是内心愤懑却生性懦弱临阵脱逃的佐藤、无法摆脱“自我中心”设定的广美,还是对安全隐患无法释怀到强迫境地的大雄,最好的结果是从纠结到接纳,接纳自己。
作者像一个开膛手,冷笑着将一层层藏污纳垢的表皮剖开,翻到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晾晒。大量的人物对白与心理活动描写,把深藏不l露阴暗的发了霉的“动物性”,连同经年累月堆积沉降的不可与人说、低贱到下水道里污垢一样的肮脏,粗暴的丢到读者面前。
被各种诡谲的症状找上门来的可怜虫的故事读时虽然觉得滑稽怪诞,却并不轻松。在对主人公们的荒诞行径讪笑的时候,心底也泛起丝丝凉意:伺机而动的“心魔”潜伏窥探,趁虚而入;自命不凡的“好人”,在自以为“正常”的心里暗示中得过且过,放任情绪的肆意蔓延,直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才猛然惊觉,为时已晚。
自我控制的反面是一种“扭曲的抗衡”的自我折磨。沉浸在对“自我”的美好幻想中,并在经年累月的暗示里信以为真。没做好在生活的刁难里原形毕露的心里准备,被镜子里自己的模样吓的要跑,却怎么也甩不开。身处作茧自缚式的“不应该”的限定里,对蠢蠢欲动的“自我意识”视而不见,强迫自己做一个光明磊落、神清气爽的“正人君子”,用不切实际的自我苛责把自己禁锢拘束在一个灰暗狭窄的房子里,独自生着闷气。
心,是一只彻头彻尾堆满不可降解垃圾的桶。
游泳池。令人窒息的巨大的方形的盒子。铺满刻板平整、冰冷密集的白色瓷砖。密不透风,严严实实。飘散着消毒水味的闻起来很恶心的空气。被水放大的陌生的嘈杂和死一般的寂静。
那个谁都走不进、不允许被走进的空间,紧紧封闭、没有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