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两周时间,来更新日志。一方面因为发生了好多事情,哦,不如说是好多情绪压力之下,让我失去了些许动力。
上一个周末,我也完成了一件人生的大事。虽然谈不上“改变命运”,但从某种程度上,我开始有意承担起一些“责任”,对自己和对家人的责任。尽管不算沉重,但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仍然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体验和感受。我想,这是件很正面的事情。
昨天看了一篇挺有趣的科普小文章,是围绕“醒醒吧!你已经是成年人了”这句忠告背后的科学道理。几岁才算成年?人又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该学会独立、活得像个成年人?成年意味着什么?成年人的压力是否事出有因呢?
这篇文章从“成年”的历史来源以及生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反驳了“18岁即成年”的这种普遍说法。它称,其实所谓的法定成年年龄18岁在一开始出现时并没有太多道理,而事实上,人的大脑在负责大部分”理性“工作的”前额叶” 是整个大脑中发育最晚的部分。有神经学家表示,前额叶一半要在20多岁才能发育成熟。而另外的科学家则通过研究表示,前额叶的成熟时间对于女性而言要到25岁,而男性则要等待到30岁。这就意味着,当法律宣布我们在18岁时就成年之时,我们的大脑的相应部分并没有完全发育好。从18岁到真正发育成熟、有能力做出理性合理判断之间,我们也许一直做着错误的判断和决定。
“我们被赋予了那么多重大的、艰难的任务,但我们的实际能力都还不足以应对这一切,不管是人生阅历、心理调节能力,还是脑子。”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些“少年天才”们。英文中有个单词专门形容他们:prodigy, someone with a very great ability that usually shows itself when that person is young child. 那些远远未满18岁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展现出惊人的天赋,有一些甚至能在某个领域站稳脚跟,一路向上,不断拓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做出惊人的贡献。我的身边也不乏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整天展现着反人类的才华和连成人都很难坚持的良好习惯:爱上学上课、课后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不花多少时间和经理都能成为课堂里的佼佼者、愿意主动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还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抱着浓厚的兴趣而且能长时间进行枯燥乏味的训练、卫生习惯良好、不黏父母、不需要过多陪伴。我常常那他们和我小时候做对比:我不爱上学、我讨厌大部分老师、我不享受和大部分同学相处、每天练习一个小时钢琴给我留下了很深阴影、做完作业后不愿意再多做一道题、补课班是周末的末日、课外活动但凡有测试的都不有趣,开学第一天永远是快乐的,但期末考试以及公布成绩前的等待都是乌云密布。
我也能想起那些一生一世“拒绝长大”的人,“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男孩/女孩”, 拒绝长大、拒绝成熟、拒绝融入社会、拒绝融入同龄人、拒绝人云亦云、拒绝一切成熟的标志、拒绝成为这个社会的奴隶。
那个为了艺术出走的《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中年人,抛妻弃子,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岛上进行创作。假如我们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岂不是”不负责任的渣男”? 扪心自问,有几个“成年人”会对这部作品不动容;当我们被世俗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也曾想过一走了之,逃离这一切,找个角落自己躲起来,不问世事,度过余生?
“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英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这是百年前《月亮和六便士》留给我们的问题,也许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没有几个人能自信给出答案。我们究竟是被社会强迫长大成熟,还是能耍性子坚持做自己、不顾任何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