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可温
人生之路,各有执念,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内心的驱动力的导向。如果一个人缺爱,而在后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偿,那对于一个人的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显然,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中,大概可以看出一些东西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一个在不健全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其内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些缺陷的。大部的人并不自知,于是在这种人格的缺陷下,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的循环里。
缺爱是一种由家庭问题导致的问题。这种问题,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父母的忽视,而又没有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补偿修复。或者说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矛盾严重,缺乏交流,或者母亲在家庭里的角色过于强势,都会导致小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严重的会导致人格发展的扭曲。
最近,知名的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奇葩说》中说谈到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严格来说在心理学上并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一病态类型,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过于在意别人看法的讨好病。并不是所有的讨好型人格患者都是由于缺爱导致的,但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如果过度缺爱,就会很容易形成讨好别的毛病。
讨好别人,并不意味着别人就比自己好,但肯定意味着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一个对自己都不喜欢的人,是不太真正可能发自内心的喜欢别人的,他表现出来的喜欢,也很可能是一种获得别人认可的样子罢了。
讨好别人的人并不一定一无是处,而是自己的低自尊,让自己急于在生活或者工作或者某些场合,必须要用一种讨好别人的心态,才能使自己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而安全需要是人类所有行为中一个最本质的诉求之一。
缺爱的人心理都有哪些伤痕?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境遇。有的人是因为小时候被父母暴力教育,在潜意识里形成了真实的自我是不容易被接纳的,而一个更加完美的我,或者表现出更加符合父母期待的样子,才能获得父母的爱。这种有条件的爱,是一个人心理得不到真正滋养的原因之一。人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尽情的表现了自己的本性中的好的东西,也不压抑自己本性中的不好的东西,真实的成长,才会有生气,有活力,生命才能更加饱满。但在有条件的父母的爱的氛围里成长起来的人,他们首先就得学会区别什么行为会被父母责骂或者指责或者暴力教育,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他们形成了敏感的心理特征,倾向于逃避生活中的困难,倾向于隐藏自己的真实诉求。
讨好者大多数都应该是缺爱的人,或者说一个刚刚成年不久的人急于需要周围人的认可,这种讨好,让人心痛。如果一个人并没有认识到讨好别人不是因为现在而是因为过去缺爱所致,他就不能走出自己为自己所设的圈套里,他会以为那就是他的性格,那就是他的态度,甚至会一厢情愿的认为那就是他为人处世的方法,并扭曲的引以为自豪!
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就像别里科夫一样,带着镣铐跳舞,还以为那是最好的自己,而在一些正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个病态的人。表演型人格之所以会以夸张的姿态把自己呈现在别人面前,也不过是由于内心极度的空虚和想要别人的认可与关注罢了。
从某些方面来说,缺爱的人,更容易困在人生悲剧的循环里。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关系不好,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中的一方,就会很可能把自己对配偶的不满,投射到子女的身上。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是非明辨能力的小孩来说,本来是权威和备受自己依赖与崇拜的父母,良好的形象在幼小的世界里坍塌,会生长一种深深的无助感。而这种无助感,如果有爱后来的生活里,没有得到有效的缓和,就会成为内在的一种潜意识。
为什么有些女人总是喜欢上渣男,最重要的原因,这女人本身也有一些培养渣男的特质。她们期待男人能给她们安全感,能全力保护她们,而作为正常的男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会有人的缺点,不可能像父亲一样,永远是她们的港湾。这些女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父爱,在成年后会把这种内心的渴求转移到伴侣身上,企图通过伴侣获得自己的安全感。而事实上,女人成长过程中的缺爱才是导致她们经常爱上渣男的原因——不是她们爱上渣男,而是她们培养了渣男。
为什么有的男人喜欢认姐姐?也是这样的原因。缺爱。在生命的早期,母亲并没有给他很好的照顾,母爱的缺失在内心中形成了某种郁结,在成年之后企图通过寻找女朋友或者认更多的姐姐,来获得某种爱的缺失的补偿。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儿童时代缺失的爱,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被他们的养育者真正的爱过。他们困在了父辈的悲剧人生里,循环着他们父辈的人生悲剧。所以,有的女人后来嫁给了一个像她父亲一样的渣男——足以见得这其中的问题。男人如是,一味的寻求女人的安慰,或者一味地在家庭里迁就另一方,都会对家庭造成不好的影响。
任何好的关系都应该是势均力敌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乐忠于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如果能意识到某些自己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上一辈人导致的问题,就有可能跳出这种悲剧的循环,开启更加美好的人生。
这篇文章是2018年写的,初登于个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