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维模型的第二次表达
上一次聊了聊思维模型,主要还是理论和概念以自我学习后的感受为主来表达我学到的感受到的思维模型到底是什么,光有概念并不可行,如何发现并学习思维模型,思维模型要在哪里学?这才是递进的重点。今天就聊一聊这两个问题。
上次也聊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型的形成都来源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的思维后所展现的行动包含了我们过去生活的种种 ,如何发现并学习思维模型?我们要有意识的在生活工作当中去发现并和原有的思维模型做不同处理方法,也许学习来源于课堂,来源于很多特殊的环境,但最终我们都应该将它应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商学院老师讲的很好,思维模型最终要落实到 "问” “思” “模”,即“问题” “思路”和“模型”,听起来很简单,但这里面涉及了如何提出问题,转换思路和提炼模型,如何打破既往形成的思维模型,这是值得深思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炼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遇到一个问题时又是否真正的去追问问题的本身,思考过背后的原因,提炼过最终的结果和我们的思维模型有着怎么样的关联呢?
生活中我们可以列举的例子比比皆是,简单列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会有一种特别会沟通打破尴尬局面的人,这种人人缘很好,当我们和这样的人去参加活动或对话,会发现他们身上的特质,他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打破僵局,也许他的对话是这样的:“哎~某某,听说你是学心理学的,这个领域我特别感兴趣但并不懂,今天认识你很开心,非常想听听你对心理学的见解是什么?”这种对话很容易快速的打破陌生关系和尴尬点,对方很谦逊的请教你你自己擅长的领域 ,既是你擅长的可以很放得开的去讲谦逊的姿态又让你很受用,能很快打破不太熟悉的尴尬局面。其实这个例子体现了“问题”“思路”“模型”三要素,心理学层面看,也是一种角色完成。在人类社会中,我们的思维模型习惯是以自我为中心去提问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路去顺着思路前行,最终形成了惯常的思维模型,如果我们转换视角,转换角色,以他人为中心,在一个问题中想到最起码有三个基础角色“我” “他” “信息”的存在,我们的思维模型产生的结果会不会有一些质变?
以上运用到理论上可以称之为三个转变:
1:心态转变:我们的好奇心,我们的关注点
2:重点转变:我们是否花时间在思考的过程,是否打通我们的思维模式
3:方法转变:落地的不是思考和答案,而是其中的链接、知识的链接
这也是最早大家熟知的查理-芒格的格栅理论每一种知识的不孤立到现在被大家一直讨论的多元思维模型如何将各种不孤立的知识过渡和链接,所有的知识也许可以独立存在,但我们的应用需要将其链接。
最后,大家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
当我们学习一门知识或在某一事情处理过程中,不妨在本子上列出这些问答
1、这门知识这个事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它的逻辑是什么,和你自己的逻辑比较有什么不同?
3、疑问产生在哪里?
4、思维模型是什么?
5、学习了解后哪些是可操作的?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后面都写上答案,就有了非比以往的死记硬背的学知识的方法和解决事情的思维模型,当我们的问题有了答案,也就开通了思维模型的另一面。
记住:思维模型不是让我们完全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和行动,而是经验的比较和知识的链接,链接才是最重要的。
欢迎报读学习商学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