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首发《苏州杂志》,公Z号《私想活动》整理】
二
细细翻检名列《续会稽掇英集》的赋诗者,可分为当时的京城开封与地方两类官员。前者除当朝宰执王珪、吴充、元绛外,还有冯京、沈括、宋敏求、曾孝宽、孙固等中央机关和开封府领导;地方官员则有落职闲居的王安石、张方平及扬州知府陈升之、杭州知府赵扦等,另有退休太傅曾公亮。若以关系远近而分,程师孟旧识主要是曾公亮、王安石、吴充、元绛、赵扦、陈升之等中高层领导;其他中下级京官,则未必有啥交情。
但是且慢,此前程师孟干龄四十三年,特别是江西十年、福州两年、广州六年,干的都是市省两级“一把手”,另外还曾在广西、四川等地任职,想来交际面也难说狭窄。设想一下,以程师孟主政福州为例,那些福建籍官员以及曾在福建当官者,是不是自然有了交游的更大概率?
如此再来翻检赋诗名单,则别有洞天。很明显,这里面既有曾公亮、吴充为代表的福建人,还有崇大年为代表的曾经任职福建者,故与福建有关者已达二三十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江西籍,又有十多人;即将赴任越州,以元绛为代表的浙江籍二十余人;还有以王珪为代表的四川籍数人,再加上江苏籍十多人,程师孟的朋友圈就比较明朗了。看来地方大员的交际面并不亚于京官啊,甚至比杨钱那些基层经历少的干部更加交游广泛。
那么问题又来了:程师孟主政福州两年,这是他四十余年仕宦生涯中担任地方大员时间最短之州府,却为何偏偏福建朋友比较多?
那是因为宋代福建进士多。宋代随着全国发展重心南移,福建得到开发,教育空前繁荣,加上福建山多地少、百姓生活不易,于是年轻子弟奋力向学,最终人才辈出。据统计,宋代福建进士超七千、居全国第一,其中北宋就有两千六百人,包括前文提到的杨亿也是福建籍。进士多了,曾经宦游福建的程师孟结交的福建官员自然就多了。相比之下,即便程师孟主政广州六年,但整个广东的宋代进士不到五百人,所以他的广东朋友就很少见。
当然,无论地域亲疏,官场自有其游戏规则。一百多人赋诗饯行的交际场,最耀眼的明星还是曾任宰执王安石、曾公亮和当朝宰执吴充、王珪、元绛——宰执是“宰相”与“执政”的合称、二者互为牵制,这在北宋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堪称是文官的巅峰。他们的到来,无疑使得这个交际场更具诱惑力与影响力。为何那么多程师孟未必熟悉的中下级京官闻风而来、留名诗集?若说这大型诗会中没一点攀附心理,恐怕谁也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