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公交车是何时取消售票员的,具体未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些穿着类似保安的黑色制服,腰间挂着形似一个手榴弹似的家伙,说着各种的异地普通话,出现在公交车上。大约是从开往郊区的公交车先行发起的,逐渐蔓延到了市内的公交车。
那些本地的售票员,无疑是下岗了。那些年月,公交车司机和售票员必须得是北京本地人才能担任,很有一股霸气,在各行各业充斥外地人的北京城,一些北京人自信的说,这是外地人抢不走的饭碗。
还记得有个公交劳模李素丽,21路车的售票员,因为业务的娴熟和为人的热心,受到了好多人的称赞,上了报纸,评了市级劳模,轰动一时。这个事迹当然是值得夸赞的,后来李素丽被提拔为公交公司的机关干部,也就慢慢销声匿迹了。
曾经在一个公交车司机家的出租房里住过,听他说过一些司乘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情况。司机的工资还是较为可观的,售票员的工资略低于司机,但也很受人追捧,因为工作很轻松。
至于工作态度如何,就是因人而异了,他很坦然的说,这就取决于自己的心情好坏,售票员跟乘客吵架也是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就是因为售票员的说话态度。
有人在车上骂着售票员,老子一个月挣的是你一年的钱,别拽什么臭脸子,你算什么东西。估计在私家车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说话的人确实是有底气的,你对她一横,她也就不吱声了。
其实这些人就是该骂的一群人,自以为是北京人,而坐车的大多数都是来自各地的外地人,她们斜眼看人不说,还总是爱理不理的。
这样的一批人统统下岗了,数目应该是很庞大的,不知道她们的归宿是哪里。大概的原因是随着车头投币箱的出现,售票员变得可有可无了吧。
我见过最早的无人售票车是815路,据传是因为公交车大幅上涨了票价,而远郊区的上班族乘客却不买账,因为每天的往返车费提高了一倍,承受不起。一群人聚在一起在早晨进行堵路,造成交通瘫痪,引发一场很闹腾的热点事件,最后以公交公司回复原价了事。
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条路上的乘客却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影响。首先是一些车况不好等待更换的车都被派到了这条路上,再次是率先取消了车上的售票员,乘客主动投币,不设找零,这些售票员都被分配到了别的车次上去了。
没有售票员的公交车,最初的出现还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因为这种远途公交车,月票是无效的,票价五元,一张纸币,或者是五个钢镚,落到投币箱里滴溜溜的响声不断。
一段时间下来,人们也就慢慢接受了现实,前门上车投币,后门有序下车。一个创新型的无人售票时代正式开启,一种被动的变革。
售票员下岗以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些佩戴着“乘务员”臂章的外地人悄然开始上岗,腰间挂着的那个铁家伙看着怪唬人的,他们充当了以前售票员的角色,可能还兼有安保功能吧。
乘务员一词以前只是在火车上见过,现在普及到了公交车上,算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吧。
初始,这些乘务员还会标准的报站,提醒乘客某一个站点到了,请提前准备下车。慢慢的也就省略了这些步骤,只是前门后门的走动招呼着,并且是没有座位的,也就是说,是站着上班的。
市内的公交车就不一样了,还是那种乘务员在围挡里边的格局,有个专门的座椅,但我见到他们也很少坐下,经常的在栏杆里面走动,打开窗户伸出小旗指挥着外面的车流。
那些自视甚高的女售票员都干嘛去了?这些人当中出现过几个李素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