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头发浓密小宝贝
1
小朋友可以一屁股坐在泥里,或者坐在室内的泡沫垫上搭着乐高玩上几个小时。我想儿时的我们也是可以做到的,而长大后的我们估计只有在玩手机的时候才能专注如此长的时间。
我忽然觉得童年是一个轮回。
午饭过后,在一旁等散步的小朋友们玩起了我小时候说过的歌谣:
“胖子,胖子,打麻将,输了钱,不还账”
“左一拳,右一拳,动动脑筋缩一拳”
“山上有个木头人,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小门牙......”
看着他们熟睡的脸庞我竟回忆起了童年时光,其实大多数时间是不愿回忆的,又或许是长大后的我们异常忙碌以至于无暇顾及此处。
2
每次都是最先想起这件事,其实不用想起,因为从未忘记。
雨过天晴,上小学的我放学了,要走过一座桥去接上幼儿园的弟弟,这次没有直接回家,因为老爸老妈上山砍柴家里没人,我带着三四岁的弟弟跟着两个堂姐来到了河边,后来住在河岸上的男同学加入了我们,我们大声说要过河去探险。
两个姐姐打头阵,我牵着穿着蓝色小雨靴的弟弟走上了刚下过雨的独木桥,认真来说,它不能被叫做独木桥,只能说是人们善于废物利用。一根水泥电线杆横跨在这条湍急的河面上,恰好,为我们这群喜欢挑战的小伙伴提供了契机。
那时的我们怎么也没想到我弟的雨靴出卖了他,最后我们四个合力从水里捞起了我那嘴唇发白的小弟,仔细回想那时是冬天,但也有可能是吓到了。那个男同学提议,我们一起烧火给我弟烤衣服顺便取暖,说完他飞快地往家跑去,一把拿走放在灶台上的所有火柴。烧火的过程比较顺利,老爸在家的时候我看过烧火,这次算是实践了。老弟棉袄上的毛最先烧焦,我最怕的事情是,这堆火起的烟太大,让别人误以为我们在放火烧山。
话不多说,结局就是,我不记得小老弟当时是怎么回家的,但是我记得老爸打了我一巴掌,那时的我不敢哭,现在他不会打我了,他说我是个大人了,能辨别是非,他不好意思打我。现在想想害怕高桥加水的组合可能就是源于这次小老弟落水事件,这下可算是公平了吧!
3
上小学住家的我认为有一根皮筋并且能吃泡面,还能把泡面汤分给别人拌饭的小学生就是最有钱的人。
最讨厌的游戏莫过于分组跳皮筋(按照传统说法就是一根两头打结的松紧带),两个人站在皮筋里面,一人一边。
第一级,绳的位置在脚踝附近,难度在于绳子组成的面积比较小。
第二级,绳的位置在膝盖,我认为这时是最好跳的一级。
第三级,绳的位置在腰附近,此时我开始感到无力,当时只能由我们一组的头儿先跳进去再用膝盖压低绳的一边(玩过的都知道,画面自行脑补),我再小心翼翼地跳进去。
第四级,绳的位置在腋下,这时我只有在一旁观望的份儿,她们改变了策略,而是采用翻跟头的方式,我很害怕她们会翻车,摔跤,刮花脸,回家挨骂。
第五级,绳的位置在脖子,每次轮到我牵绳的时候,我很怕绳子回弹崩我脸颊。这次她们还是采用翻跟头,只不过脚要竖的比上一级高,来保证顺利通过。用现在的话来说能过五级的同学可以在我心里封神了。
第六级,绳的位置在头上,基本招式还是翻跟头,相较于前几级难度自然高了不少。印象中,每次惊心动魄时,上课玲就会响,下课后,大家会很有默契的重开一局。
4
掷石子算是我比较在行的游戏了,虽然我手掌不大,但是我不怕痛。右手一把握住在操场精心挑选的石头,往面前的地上铺开,再捡起一粒自己评估后觉得好操作的石子,在心里估摸着怎么抓才能一次多从地上连抓。玩的次数多了就积攒了经验。那正在盖新房的叔叔们最讨厌我们了,总是有一波人来捡他们要用来拌料的石头,最后给他们扔一地。我就老实说了吧,从那捡来的石头不好抓,硌手,掉在地面上不稳会翻面。极品石头是要用那破青瓦慢慢敲裂成好几块,再稍稍磨平它的棱角,然后再玩的包浆。
上小学总是坐最后一排,老妈发现罪魁祸首就是我书包里的石头,她威胁我说:“你晚饭也不用吃了,你今天就吃石头吧!”。我心里想,你为什么要翻我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