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补武志红老师的得到专栏,其实在老师刚开专栏时就入手了,但是一直没看,最近“习武”不亦乐乎。
前天看到温尼科特这篇,很喜欢他的观点,和武老师喜欢的也一致,哈哈开心!
讲到了抱持性环境(当你做好时,认可你;当你受挫时,支持你)、60分妈妈(非完美妈妈,不要总是第一时间满足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实践受挫并恢复)这些概念。
“长得特别像暖男的温尼科特,有一个狂野的表达,他说: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到,作为弗洛伊德的徒子徒孙,温尼科特在如何看待孩子的本我上,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和本我必然是冲突的,而温尼科特却认为,作为孩子最初超我的源头,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本我,让孩子获得这种感觉——我的本能可以汹涌澎湃地涌出。如果能实现这一点,孩子的自我力量,也可以得到极大的鼓励。
弗洛伊德将本我视为兽性,必须经由超我驯服,先是由父亲在家庭中树立规则,而后由社会文化这个大超我去驯服本我。
但在温尼科特看来,本我的原始野性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原生家庭能提供抱持性的环境,让一个人获得这种感觉——“我”的本能可以喷涌而出,那么这个人既可以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同时也不会失去他的原始野性。
从这个观点出发,温尼科特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们只能够神经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
温尼科特本人,也一直在干着一些有点出格的事。他75岁时去世,而在去世前,他还曾爬上自己家一棵树的最高端,砍下了一段树梢。
他妻子惊呼:“天杀的,你在那么高的地方干什么?”
他说:“这个嘛,我早就想把这树梢砍掉。它挡住了我们窗户的视野。”
温尼科特有一句祈祷文:喔!主啊!愿我到死时仍活出生命。
可见,他真的做到了。
野性生命力
相比起弗洛伊德的本我与超我相冲突的理论,我更喜欢温尼科特的,认为父母、老师和其他权威,尤其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活出本我,活出野性,因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远不会是生命。
我想多数人都应该有过很直观的感受吧,那些身上散发着野性的男人和女人,会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或许是,野性生命力,正是生命力本身。所以,才有那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武老师说:学心理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神智正常的人,而是为了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