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每个孩子都需要干农活,就如现在你们在家里需要干家务是一样的。不过,农活的劳动强度要远大于干家务。这不是父母不爱惜孩子们,而是农忙时候,让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农活分为很多种,有些很好玩,有些就不那么好玩。
第一、打猪草。
说是猪草,其实就是去野地里挖几种猪吃的野菜而已。这种农活一般是在下夏天的时候干。放学后,天还没黑,距离吃晚饭的时间还有一段时间,孩子们把书包放好后,就拎个篮子,拿着小铲子三五成群的出去打猪草。在河北,一般都是找一种叫做“马生菜”的东西,学名是马齿菜。人也是可以吃的,现在还有很多人将马齿菜晒干了包饺子吃。不过,在河北这东西是喂猪的。所以,现在有人跟我说吃点马齿菜的饺子,其实我内心是很抗拒的。找马齿菜一般都是在田埂上,或者是不平整的土坑和土坡上。马齿菜长的很快,虽然搞满一篮子就可以回家交差了,但孩子们还是会挑大棵的。因为,无论大小都铲走,后面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把大棵的铲走,一场雨过后,还会有更多的长出来。常规来说,弄满一篮子马生菜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几个小伙伴会分开一段距离,一人搞一片,约莫半个小时就可以把小篮子装满了。如果家里还没喊回去吃法,小伙伴们会在一起玩上一阵子。直到,村边上大人们喊回家吃饭了,才各自拎着篮子,拿着小铲子往回走。到家后,把一篮子马生菜直接倒到猪圈里然后洗手开始吃晚饭。
第二、拾麦穗。
这项农活是每年放麦假的必修课。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村子里的农业生产还没有机械化。记得最早的时候,小麦熟了,还是需要人们用镰刀割的。人们把麦子用镰刀割下来之后,捆成一捆捆的,用车运回自家的打麦场脱粒,晒干后储存起来。收麦子是农村里的大事,学校里的老师也要忙着收自己家的麦子,而且高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帮着自己家干不少的活,因此就有了麦假这样一种假期。因为麦子在收割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麦穗因为长的不够牢固,掉在了地里。对于年纪不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到收割过的地里去,拾没有收走的麦穗。每个麦假学生都是有任务的,至少要捡到一公斤麦子才能算合格。后来,随着麦收机械化越来越高,基本上不存在麦穗丢掉的问题。同时,联合收割机的出现,实现了收割脱粒一体,基本上都不怎么需要人。麦假也就随之被取消,拾麦穗也就成为了历史。真是科技改变生活。
第三、甩花生。
花生是河北农村的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花生一般是在收过小麦后播种,在中秋节左右收获。因为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因此需要先用镐将花生刨出来,大概清理掉上面的泥土后,运回自家的院子里。
甩花生其实就是将花生的果实与花生秧分离的一个过程。甩花生的过程是这样的,在地上放一个粗一点的木棍,或者是直接放个用树枝编成的框。拿起一颗带果实的花生秧,先抖一抖,让所有的花生都垂到下面,然后扬起手,把花生秧的根部狠狠甩在木棍上,依靠惯性的原因,花生的果实的都会落到木棍的另一边。如果好的话,一把花生就都掉下来了,如果不是很理想,还需要转换下花生秧的方向,再来一下。最后检查花生秧上的花生是否都已经脱落,如果没有就用手把剩余的花生摘下来,如果已经没有了,就直接扔到一边,开始下一轮操作。
甩花生,并不是一个难度系数特别高的工作。所以,小孩子们也会加入到甩花生的行列。初秋的傍晚稍微有点凉,院子里的人们一边甩花生一边聊闲天,那种噼啪噼啪的声音都是丰收后庆祝的声音。晚上,再煮上一锅刚甩下来的花生,那种香味别提有多好了。
第四、掰玉米。
玉米,在我们那被加做棒子。棒子面说的就是玉米面。玉米也是小麦收割完成之后播种,等到中秋左右收的作物。我小的时候并不是每顿饭都能吃上白面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玉米面和白面的混合。那时候的玉米面加工的并不是很精细,吃起来口感很粗糙。为什么最后才说掰玉米,是因为掰玉米算的上是比较苦的农活了。
玉米熟了之后,叶子和杆子会变黄,需要人们把玉米从杆子上连皮一起掰下来。这个农活苦就苦在,玉米叶子周边是有很多小刺的,跟个小锯条一样,如果不小心被玉米的叶子划一下,立马就是一道血口子,又疼又痒的特别难受。另外,玉米的产量高,掰下来的玉米需要放在身上背着的框里,装满一筐重量着实不小。那时候总是想法设法的逃避掰玉米这个活,但总是躲不过的。每次被迫掰玉米的时候我都会想,要是有收玉米的机器会多好,这样就不需要人来干活了。还有就是想,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要不然每年都掰玉米的确太累人了。
干农活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玩,累和苦才是农活常规的状态。现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的事情已经不需要人力去达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力量在社会中能够产出的价值会越来越少,智力产出会越来越有价值。人望高处走,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