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 字观光,又称骆临海,婺州义乌人,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骆宾王7岁能诗,有神童之誉,其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海内,史称“初唐四杰”。从文学成就来看,其人一生著作丰硕,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有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受到后世广泛赞誉。他的这首《易水送别》就是一首借送别咏史抒怀的五言绝句。
根据历史记载: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做侍御史期间,因多次上书讽谏,触怒武则天,被诬下狱。遇赦出狱后,奔赴幽燕一带,于易水送别友人,追古思今,想起燕太子丹送别荆轲那一幕悲壮,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于易水送别》。诗人通过追思“荆轲刺秦”一段历史典故,表达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其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之情。
首先,“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作者易水送别,点出送别友人的地点——易水。壮士,即荆轲。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历史上“荆轲刺秦”的典故: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诗人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本无可厚非。但是,诗歌一开始就营造一种悲壮气氛却似与一般的离别场景有些格格不入,缺少朋友平常交往中的一份依依惜别之情。这必然和诗人当时遭遇有关: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此诗人采用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深刻抒发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酝酿了“极悲壮”的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荆轲。“没”,指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用对仗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作者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有韵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有三层含义:一是客观表现环境,体现冬天北方河水的寒冷。二是反思历史。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三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因气候寒冷,由外而内更觉得意冷心寒。我们满腹才情的诗人有着远大的报国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通过对自然对象的艺术化表现,对物像赋予生命和人格的审美表达,实现了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表达手法。“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成为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总之,这首送别诗作者没有写送谁,也没有写和朋友分别的场景。然而我们却不难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想象出,诗人送的肯定是肝胆相照的挚友。也只有在这样的友人面前,诗人才不会作出一般意义上的送别俗套。用不着太多难舍难离的儿女情长,而是直接向友人倾吐心中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块垒,慷慨激昂、毫不掩饰。在写法上,诗人不落窠臼,借送别咏史,借咏史抒情,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