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皮散文《晃悠》 系列35
·在火梨花绽放的村庄
鸿钵村来到我的记忆中是在一个秋天的早晨。这个早晨我们从山城出发,车窗外微风轻抚,空气清新。散漫的心绪像来不及收起的放纵的笑容,没多久,鸿钵村已呈现在我眼前。
鸿钵村地处福建省南靖县山城镇东部,九龙江支流荆江南畔,是一个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的小山村。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382户,1503人,村民主要种植香蕉、果蔬等。鸿钵村子虽小,但古迹众多,现存有“合兴宫”、“始平堂”两处文保单位以及小宗祠、九间、顶楼、下楼、杭厝、旧楼等众多古民居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镇里接送我们的车子直接驶到始平堂。一下车,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村支书、村长和几位家族长老便热情洋溢地将我们迎进始平堂。始平堂是鸿钵村冯氏族人的祖厝堂号,如今已辟成民俗陈列馆和“火梨花传统手工技艺讲习所”。这里,是整个鸿钵村的聚焦点,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鸿钵人的成长与梦想,其中的神采,却是那么的光艳夺目,让人惊叹不已。因为这里有着传承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烧尪”民俗,因为这里是火梨花绽放的村庄。
人类的文明总是存在于地域文化的发生和传承之中。而所谓的民俗,即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依我个人理解,民俗文化便是泛指某一地域的民间民众依附着生活习惯、情感信仰而产生的一种风俗,是该地域聚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
鸿钵村的“火烧尪”民俗,至今已经延续了400多年。据始平堂的长老们介绍,该民俗最早起源于风水地之争。
相传明末清初,有个外乡人在鸿钵的山上做下了一块叫“老鸦墓”的风水,鸿钵就出现了“鸡不鸣,犬不吠”的怪状。风水先生说那地是“活地”,百日之内,墓中孕育的百只乌鸦将于正月十五日出世,那将是鸿钵人的灾难之日。因而,鸿钵人将其视为心头大患,伺机欲将其铲除。无奈那外乡人派了许多人把守,鸿钵人想方设法要把那些守护者引开,最终在正月十四日晚上用声色俱全的“火烧尪”成功把那些守护者引来观看,乘机偷袭得手,将那墓铲除。鸿钵就此恢复太平,人丁兴旺。“火烧尪”这种独特的民俗也得以流传下来。
于是,每年的正月十四这一天,便被确定为鸿钵人至高无上的、最喜庆的盛大节日。除了纪念祖先那段独特的历史之外,“火烧尪”在数百年的传承中,又逐渐融合演变成为具有神明游村、保土安民、添丁发财、祈福安康等诸多心理诉求的民俗活动形式。
就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成就了一个民俗。历史性的事件我至今难以想象,但这一民俗的独特性在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均属罕见,让人叹为观止。民俗里洋溢着不可知的期待和紧张度,总在热切地触碰着我的神经。
“尪”在闽南话里就是神明、神像的意思。 “火烧尪”常会误解成用火将神像烧掉,其实不然,是用当地一种特制的烟花爆竹“火梨花”对抬着神轿的人群喷射,喷射出来的火花炫耀夺目,呼呼作响,远远看去好像在燃烧的样子,世人就将这情形称为“火烧尪”。火烧,寓意洗礼、淬炼。
“火烧尪”民俗活动都是在晚上举行的,地点在鸿钵村里的古庙“合兴宫”。 合兴宫始建于宋末明初,是鸿钵村最著名的古建筑,也是世世代代承载着鸿钵人无数梦想的精神福址。
合兴宫供奉的是伽蓝王金身。“火烧尪”民俗活动开始的前几天,用麻绳绑得结结实实的“尪轿”,就会被置放在庙前的池塘里浸泡。麻绳和尪轿经过水的浸泡膨胀后,会变得越发结实。这样,在跑尪和争抢的过程中,显得更加庄重。到了正月十四日傍晚举行神明出巡仪式,由庙里“头家”选定的一群年轻人抬着伽蓝王金身的尪轿出合兴宫到村里的各个路口巡游、定符(保土的意思,神符所定之处,意味着神恩笼罩的范围)。巡游中一边接受“火梨花”的洗礼,一边鼓乐随行,挨家挨户接受村民们的朝拜、许愿。巡游完后,出巡的队伍来到村中河边的大路头举行新婚男子争抢伽蓝王金身回家供奉祭拜仪式。参与抢神的都是村里的新婚男子,据说第一个抢到者会生男孩。村里的新婚男子都热衷于投入到激烈刺激的拼抢中,以展示勇敢强悍的一面,也意味着男子长大,娶了媳妇,成家立业有出息了。
伽蓝王金身在接受众新婚家庭祭拜后会直接奉还合兴宫,神像归位,此后的尪轿实际是空轿子。这时,庙前争夺尪轿的重头戏便开始了,这也是“火烧尪”的最高潮部分:一群人抬着神轿要冲进合兴宫,另一群人在庙门口把守着不让进。于是,双方在庙前展开激烈争夺。此时,有专职的人员拿着“火梨花”对着双方人群的下肢喷射,火星四溅,人们上蹿下跳,又勇投其中,呐喊声、锣鼓声、掌声以及火梨花发出的呼啸声响成一片,无数火梨花同时绽放,漫天飞舞,光彩夺目,场面十分壮观,无不令人震撼。
这是一场乡梦的激情绽放,人们簇拥着尪轿,就像簇拥着他们的梦想,尽情地欢呼着,冲向那寄托梦想的合兴宫。在一次又一次受阻之后,人们丝毫没有退怯,争夺激烈时还把尪轿推入庙前的池塘里,在池塘里争抢。然后捞起,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冲刺、争夺。火梨花在眼前绽放着、跳跃着,整个村庄被璀璨的火树银花围绕着,天边被烧得通亮透彻,映衬出的是多彩多姿的乡村梦想。激昂亢奋的人群置身于熊熊燃放的火梨花的花海中,掀起一种推波助澜的律动。火梨花的绽放越是旺盛,人们的欢呼声越是激昂。直到凌晨两三点,村民们经历了水与火的洗礼,笑欢了、玩够了,把守庙门的小伙子才最终放行。待尪轿被拥抬入庙,火烧尪民俗活动才宣告结束。
火梨花看似无迹可寻,却赋予了平凡的生活更加斑斓绚丽的色彩,让梦想生长出不同的姿态。民俗活动的最终目的,即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魔逐疫、合境平安。在闽南语系里,火烧尪的“尪”字与“旺”字谐音,也寓意着来年的生活像火焰一样,越烧越旺。
而对于我来说,火梨花则是生命中那些闪烁的不连贯的瞬间。细碎的瞬间相互联结复合,形成大家看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甚至,火梨花的制作,每一个细节都是对于梦想的一次选择。这些梦想交叉的细节,正是创造惊喜的过程。
火梨花是由硝酸钾、铁屑、酒精等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填充在竹筒里,竹筒前头装上引信、后头用黄土封口夯制而成。燃放时,手握竹筒,点燃引信,焰火射程远,呼呼作响,呈开放状,光亮炫目。
据始平堂的长老们介绍,鸿钵的火梨花制作工艺起源于明朝,祖传秘制,自古传男不传女,制作场所一般选在冯氏宗祠里,妇女和外人是不允许观看的,具体的材料配比和制作工艺十分保密。目前掌握这一制作技术的仅局限于村里几位火梨花配制传承人。
火梨花的制作流程通常要先由村里有经验的“头家理事”,在上一年的春天到村口竹园里选出三年以上粗壮修长的老竹(麻竹),做上“合兴宫”记号,待农历八九月份砍下,搬回屋内阴干。阴干的过程也很讲究,每隔几天都需上下左右翻动,保证所有部位干度均衡,因竹子不能暴晒,裂开就不能用。然后将竹筒进行清污、抛光、钻孔,再填充按照秘传比例配制的硝酸钾、铁屑、酒精等,夯缒捣实,装上引信,黄土封口,经传承人验收合格后,印上“合兴宫”字样的印记,一支火梨花的制作才算完成。因火梨花属于易爆危险品,制作工序复杂,制作过程极其严谨,填装火药需精细夯打,所以每个人一天最多只能生产出5、6支火梨花,由此可见每一支火梨花都是相当珍贵的。而每一次火烧尪活动,需消耗一千多支火梨花。千支火梨花竟先绽放的情景,不仅体现了村民们的大方,更是呈现出了一个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回过头去看,我竟然有些恍惚了,不止是火梨花让我着迷,对于灵魂而言,火烧尪民俗带来的奇迹是神圣而富于生命活力的,它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更多地呈现出精神生态的象征意义。
毫无疑问,火梨花即是鸿钵人的心花。火梨花让人惊叹,也让人返回乡梦。乡梦,落到实处即是一种图腾的意念,是人们对于自然和内心最本初的生活态度。
在火梨花绽放的村庄,鸿钵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拥有一种独特的乡梦色彩,以及触抚历史、追忆时光的情怀。仿佛神明的衣锦还乡,尔后引领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直奔幸福的康庄大道。人们尽情地欢呼着,奔跑着,经由火梨花的洗礼淬炼,很快,乡村的梦想开始了速滑和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