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大雅·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bì)。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pì)。
天生蒸民,其命匪谌(chén)。
靡不有初,鲜(xiǎn)克有终。
意为: 高傲骄纵的上帝,他是万民的君王。 上帝暴虐无道,政令邪僻。 上天生养众民,他的政令不讲诚信,朝出夕改。
凡事开始说得好,却难以坚持下去。
这是一首讽刺周厉王朝令夕改,德行有失天道的诗作。
通过君王反复无常、有始无终的失德行为告诫人们为人处事要保持初心、善始善终,不可轻易失信于人,要懂得担当和坚持。
《论语·阳货》记载: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认为君王要具备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才算达到了“仁”的标准。
其中的“信则人任焉”意为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
周厉王做不到言出必行,因而失信于民,最终引起了民众叛乱,被迫逃到彘地,客死他乡。
由此可见,诚信对一个君王品德威信的养成和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不仅君王需要取信于民以维持社会稳定,平常人亦需要信守承诺以不负他人所望。
古往今来,这种信守承诺的平常人往往都是品德高尚之人。
元末明初思想家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
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着这本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
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
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宋濂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高尚品格最终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推崇,尊称他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授课。
《淮南子·汜论训》有云:“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
说话就一定要讲信用,约定了就一定要做到,这是天下的高尚行为。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中董卓的部下审配就是这样一个信守诺言的高风亮节之人。
正南公审配,为人正直,袁绍统领冀州,他被委以腹心之任,并总幕府。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发兵攻打曹操,让审配留守邺城,审配让袁绍不必有后顾之忧,自己定会死守邺城,绝不让曹军有机可乘。
官渡之战过后,曹操打败袁绍,率军围攻邺城。审配信守当初诺言,死守邺城数月,终城破被擒,被押送至曹操帐下。
曹操求才心切,劝说审配投靠自己帐下,并许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审配不为所动,回道:“我食袁氏之禄,忠袁氏之事,信袁氏之诺。今日事败被擒,唯有死耳。”
曹操慨叹:“河北有如此忠信之士,却不为孤所用,孤之大憾也!”故而应审配所求,将其面北斩首,厚葬于城北。
明代徐被稷《耻言》有云:“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
为人不正直,就难以服人;言语不诚恳,就无法打动他人。
审配的正直守信得到了曹操和天下之人的钦佩,而剧中与审配同为袁绍麾下的许攸却因背信弃义卖主求荣被天下人所不齿。
官渡大战之前,袁绍扣留许攸家人,用以牵制许攸,防止其战前倒戈。
而许攸也果真没让袁绍失望,将袁绍藏粮于乌巢的军事机密告知于曹操。而赶至乌巢本想对曹操来个瓮中捉鳖的袁绍,看到的却是火光冲天的乌巢和埋伏在周遭的曹军,自己反而成为了所谓的瓮中之鳖。
虽然在战前他已做好了防护措施,却还是在防不胜防中被背信弃义的许攸暗算了一把。
也许有人会说,要不是袁绍以许攸家人做人质,许攸也不会上演兔子急了还咬人之戏码。
你们可以反过来想想,袁绍为何会以家人性命威逼许攸守信于他,还不是许攸平日里就品行不端,极尽趋炎附势、首鼠两端之能事。
对于这种见风使舵、不守信义之辈,袁绍为防患于未然,也只能通过威胁其家人这种不入流的手段以保障许攸对他的绝对忠诚。
再反观正南公审配。为何袁绍不把审配之子申荣囚禁起来以预防审配临阵倒戈弃城投降?
因为没这个必要。
为何没这个必要呢?
因为他了解审配的为人,知道他平日里就刚正不阿,处事大义凛然,为人信守道义。
据史料记载,孟岱与审配有矛盾,于是通过蒋奇在袁绍面前谗言审配独揽权利,有反叛之心。袁绍于是任命孟岱为监军,代替审配把守邺城。护军逢纪同审配不和,袁绍就这件事询问逢纪的意见,逢纪回答说:“审配天性刚烈率直,每次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都仰慕古人的节操,您不要对他怀疑。”袁绍说:“你不是讨厌他吗?”逢纪说:“从前所争的属于个人私事,现在所说的是国家大事。”袁绍说:“太对了。”
于是没有罢免审配。自此审配、逢纪的关系更融洽了。
这说明什么?
一个人能否取得他人信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能否在为人处事上坚持做到言而有信,行而必至。
审配与许攸品行方面的的天差地别在此处一目了然。 很多时候,一件事就能暴露出一个人的为人。
就像许攸,他之前是什么为人我们暂且不论,就他把袁绍的藏粮之地泄露给曹操这一事,他的人品德行就已暴露无遗。
见微知著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一个人为人处事,若想获得他人的信任和认同,就须事事都尽力做到言行一致,有始有终。
如若只是找借口、找理由搪塞自己的言而无信,那么在别人眼中你只会落得一个缺乏责任感而没有任何担当且不值得信任依靠的不良印象。
结果就是,你身边聚集的也只有也只会是一些近似于“许攸”之类的无良之辈,你的工作、事业也将会处处受阻,难以获得进步。
审配、许攸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坚守信义,只有事事做一个言而有信之人,才能有机会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也才能够活得坦坦荡荡、踏踏实实。
就像热播剧《扶摇》中的邱先生,虽十五年来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却依然坚守“受人之托,终人之事”之信义,为的就是亲自将当年谋害文懿世子及其全家的幕后主使告知于当年免遭屠杀而隐姓埋名长大的宗越和云痕两兄弟。
世人都说他卖主求荣,但事实上他却是受文懿世子临终嘱托,以表面上出卖世子投靠国公齐震的名义,暗中将两位世子救下。
十五年来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他,并没有因与宗越相认而过一种舒服闲适的生活,而是重操旧业,在街上摆了个地摊卖糖人。
在云痕前去找他求证自己身份并误会他为何自己的父亲含冤枉死而他却依然苟活于世时,他只是平静地将实情告知于云痕,说自己已完成对文懿世子的嘱托,无愧于世子亦无愧于自己。
虽外表过得人人喊打,但内心里却活得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解开疑虑与误会的云痕,最终与身份卑微却信守诺言的他相扶而泣,顿时对他产生了万分的崇敬之情。
为了信守一个承诺,顶着卖主求荣帽子的邱先生含冤受屈地生活了十五年,无私高尚的品格瞬时得到了无数网友的高度赞赏。
由此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受人信任和尊重的守信之人的。
然诚信品质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坚持从小事做起,才能渐渐地积累起自己的诚信度,以获得他人的肯定及信任。
这就像你在一个单位里工作,假如上级平日里交给你的小事你都办不好,不是虎头蛇尾就是丢三落四,如此不可靠的你如何让上级放心地委你以重任呢? 信任是靠你自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慢慢凝聚而来的,在小事中能做到有始有终,在大事上才会有被重用和提拔的可能。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云:“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不论是高居庙堂的一代明君还是微如尘埃的芸芸众生,都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周厉王失信失德于民众,让我们知道取信于民坚守道义的重要性;
从宋濂到期还书、冒雪拜师的故事中,让我们知道坚守诚信为何物;
从审配死守邺城、绝不归降的事迹中,让我们懂得坚守信义的可贵;
从许攸临阵倒戈、归降敌方的事迹中,让我们知晓背信弃义的可耻;
从邱先生忍辱负重、完成使命的剧情中,让我们明白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的意义何在。
那就是,坚守诺言并不仅仅是为了与他人建立互信互敬的友好关系,更是为了自己能够在漫漫人生中坚持自我,活得心安。
信守承诺,贵在坚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尽己之力,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