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近年日本最有名的流行语,这种“減法概念”的整理术,不只让你丟掉杂物,还能整理人生。
-1-
《断舍离》这本书的作者---山下英子,出生在东京,家中成员有父母及一个比她年长6岁的姐姐。
她的母亲是一个性格非常强烈的人,对金钱和物品非常执着,家里总是堆满东西,不舍得扔掉任何一件物品。她的父亲对母亲极度不满,常常因为家里塞满了东西,感觉很压抑,父母之间经常吵架。
山下的母亲脾气非常不好,对于人和物,有一种强烈的掌控欲。年轻时候的山下,总是很想尽快逃离母亲的掌控,渴望自由。而婚姻,就成了她逃避母亲掌控的避风港。
她没有想到,虽然自己嫁人了,但是跟婆婆相处也出现很多问题。原来自己的婆婆,也是一个掌控欲望非常强烈的人,几乎家里的每个成员之间的作息,都被她把持。
山下感觉到非常焦虑,她不知道怎么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经常造成冲突,关系的恶化让他透不过气来。
山下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到,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母亲、婆婆,而在于自己脆弱的内心。
她的内心不够强大,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容易依附别人而活以及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人际相处之道。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处于“失落的十年”。
当时的日本社会,到处都是悲观情绪弥漫,总是怀念过去的辉煌,对未来迷茫、焦虑,看不到希望。36岁的山下,也因为极度焦虑的情绪而影响了自己的健康。她严重脱发,瘦成皮包骨,经检查,还发现白血球急速减少。
她有轻微的抑郁症,头发一天天的脱落。她以为自己的身体可能快到极限了,自己离死去的日子可能不远了。
从小到大,她都想逃离母亲对她的掌控。她跟丈夫沟通,自己受不了婆婆的掌控,她非常渴望真正的自由,宁可背负不孝的骂名,也要跟丈夫一起搬离婆家。经过几次的沟通,丈夫同意了她的要求。
虽然她跟丈夫搬离了婆家,但是,仍然没有解决问题。就算搬离了婆家,山下的抑郁症依然没有改观。
过了几年,山下的姐姐因为癌症去世。她姐姐从小到大都想逃离母亲的掌控,嫁人以后,也跟婆婆的关系恶化。因为心理压力大,造成抑郁,然后就患了癌症,之后早早离开了人世。
她姐姐的女儿,即她的外甥女,花样年华的年纪,因为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选择轻生、陪伴自己的母亲上天堂。
姐姐和外甥女的离去,似乎预示着自己未来的命运也会如此,山下对此进行了反思。
-3-
但接下来的几年,情势却不容她深入细想,父亲与公公相继去世,母亲与婆婆则是罹患癌症,需要她的长期照护。
与此同時,丈夫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她必须在丈夫经营的公司帮忙。山下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当时的自己,就像是被困在看不见出口隧道一般无助。”
这样的生活,山下持续了十年。在这痛苦的十年,她一直检视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幸运女神总是不眷顾自己。她不断地问自己,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她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满足他人的期待之间取舍拿捏。
2001年,她决定独自一人去山中寺庙修行。到了寺庙,当地的僧侣只给她一件衣服替换。她在寺庙打坐、修行,练习瑜伽。早年在早稻田大学就读的时候,她就跟自己的前辈学习瑜伽,并接触到了“断舍离”之道。
断行、舍行、离行,意思就是要人们切断欲望、舍弃执着,学会放下,做减法,活在当下,自在生活。
重新练习瑜伽以后,她才领悟到,人生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不多。点点滴滴的取舍、拿捏、自省,逐渐汇聚,在她的心中形成了一套哲理系统。她顿悟了。
原来自己过去的种种缘由,都源于个人的不良心态,从而阻碍了她的成长。她要为了自己而活,放下所有不必要的包袱。
-4-
她辞掉了丈夫公司的工作,腾出自我实现的空间。
山下跟自己的母亲进行了深度沟通,然后把自己“断舍离”的母亲接到自己的家里住,并细心照顾。她反思过去的做法,觉得当时的断,不是真正的断,那是对自己亲人极大的不尊重。
山下学会了沟通之道,还学会了跟母亲的相处之道,自己的心境也发生了改变。
过去的自己,整天在朋友之间抱怨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婆婆。抱怨的心态,让自己看不到未来,反而让自己焦虑、不安。过往的自己,只是不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你无法改变对方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改变自己。
50多岁的时候,山下终于大彻大悟,“断舍离”让她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半生的考验,就为她提供了悟出“断舍离”的养分。人生都是从混沌到理性的成长过程,断舍离的真谛,就在于必须彻底理解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整理完自己,山下也有能力关心和帮助更多的人。她开始把自己半生的感悟,精炼成自己的“断舍离”哲学。
起初,她只是邀请附近的家庭主妇们,在家中的客厅分享、讨论自己的哲学之道。经口耳相传,想找她取经的人越来越多,授课的场地也越来越大。她当时甚至自创「杂物管理咨询师」的特殊职业。
后来,有人请她到日本各地开讲授课,邀约越来越多。经过无数的讲座,山下认为自己对这套哲学的思考已经成熟。2009年,山下英子下笔写出《断舍离》系列的第一本书,隔年获选日本年度流行语大奖。
两年后,《断舍离》再版三十九次,她也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5-
我们往往因为自己的价值观,对别人产生各种期待,但这只是你自己的价值观,所以结果经常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大凡每一个人都理解这个问题,价值观的不同,容易造成双方相处的不融洽,甚至经常出现矛盾。为了避免冲突,要和别人求同存异。你和我都理解到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其实很难做到。
经常听到一些人,喜欢抱怨别人对待他的不公。“都是他/她的错”,“都是社会的错”,这些话语整天在这些喜欢抱怨的人口中说出来。
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你越抱怨,就会越想责怪他人、环境,陷入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这种“期待和现实的落差”,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充满不满,缺乏忍耐的人。落差越大,烦恼越大。时间越久,就像滚雪球,內心的烦恼会变得又深又黑。
人生在世,当然会遇到很多难题。但是,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有人会烦恼不已,让烦恼在內心渐渐变成了怪兽。有的人则淡然处之,很快迈向下一个阶段。
断舍离是烦恼的解决方法,也是一种减法之道。通常这些内心脆弱的人们,心里累积了很多不舒服、压抑,已经形成一片烦恼的汪洋。
当你身处在这片汪洋之中,你就要透过断舍离,整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重新出发。
-6-
每个人內心都害怕失败,害怕失败是一种人性的本能。
当你仔细分析这种感情时,就会发现这些害怕是因为与他人的相处而产生的,也就是“害怕被別人讨厌”。明明有想要说的话,却自我否定,觉得「说这种话,恐怕会惹人厌」而闭了嘴,从而缺乏沟通,无法互相理解对方此时的感受。
这种想法困住了大多数人。真正觉得“別人怎么想都无所谓”时,心情頓时会变得很轻松,虽然要做到這一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断舍离”是一种减法美学,通过放弃东西,让心情获得解放,进而使我们随时保持神清气爽的一种生活方式。
山下英子认为,人常纠结于长久以来的社会规范:身为男人应该如何、身为女应该如何、身为父母应该负责什么责任......这些所谓的“应该”,大多数都源于你的生长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被大量灌输。
这些强加在人们心中的观念,让原本自由豁达的人生,陷入纠结、停滞不前的泥沼。所以,人的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我们通常会受别人意见、看法的影响。你要学会分离“他人观感”和“自我追求”,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慢慢消除自己的纠结情绪,进而解开自身的限制。
国外心理学权威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内心纠结,会让自己感受到极大的心理压力,会造成抑郁。满足别人的期待,受别人的价值观的深远影响,会让你造成“思考的壁垒”。
让你在遵循别人的建议同时,陷入无法看清事情全貌的风险,从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
-7-
每逢春节前,在大扫除的时候,通常都需要整理自己的衣服、书籍、物品。
在取舍时,至少需要经过三遍的思考。很想留的东西,有必要吗?未来会用吗?尤其是纪念性的东西,真的多到要满出来,在回忆的时候,就像是在品尝青春。想丟,却又舍不得那活在回忆里的气味。
在历经三回后,告诉自己,要让房间随时充满新的气息,就像是自己的生活、身心,需要定期扫除。
每个阶段的检视,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哪些是花太多时间及金钱,但却徒增困扰。感觉就像是停滞不前,就像不换血一样,久了就堵住,严重就断了。
在整理的时候,你会遇到的瓶颈是:想丟卻丟不了,放回去。拿出來,最后放不下了,只好丟掉。
此时就会悔恨,当初为什么要买这些?这些东西可以给更合适的或是有需要的人。一直绕呀绕,是不是自己的生活及人生也是这样一直绕?是否因为过去而阻碍自己的未来,以前做了太多的加法,你得开始做减法了。
花时间整理自己,在其中直接面对就是自己的毛病。断舍离后,你会慢慢找到自己需要且用得着的东西。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以后买东西不要想买就买。你要审慎地考虑。
如果你还是那个老爱活在过去的自己,就会把自己拖住。久了,连动都懒得动了,因为只想活在过去的美好。时间不会停留在过去,而是分秒都在持续走。
检视不适合,不断更新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8-
山下英子接受日本媒体的时候说过,“断舍离就如自己心爱的一把乐器,实践断舍离,不能一步登天,你得循序渐进。断舍离並不是规则,不需要严格执行。”
断舍离的实践永远都不会停歇,你可以不断地思考、让步、调整,藉由过程的反复,目标才会越来越清晰。
生命中的快乐与苦痛总是环环相扣。断舍离,就是让你更从容面对一切的工具,切断、舍弃、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