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当下,似乎总爱和自己过不去,逼迫自己好一点,再优秀一点儿;逼迫自己赶着完成一项项任务;面对抉择不定时,逼迫自己快点做决定。
的确,速度是一种使人兴奋的状态,这是革命精神送给现代人的状态。如今社会,我们几乎被速度所左右,无时无刻不处于兴奋的状态,进而处于一种燃烧的焦灼状态。
可是呢,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过去那些闲荡的状态和闲荡的人都到哪儿去了?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那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了呢?他们随着城镇化、青山绿水、山间空地等一起消失了吗?记得,捷克有一句谚语用来比喻他们甜蜜的生活:
“悠闲的人是在凝望仁慈上天的窗口。凝望仁慈上天窗口的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厌倦的,因此,他会幸福。”
在小说《缓慢》那,米兰·昆德拉是这样说的,在那里能找到随处可见的悠闲,同时也能找到随处可见的幸福。是那种缓慢的感觉,那种没有功利纠缠、没有尘嚣浮动的悠闲。
昆德拉的叙事节奏也是那种沉缓、优美的令人眩晕的节奏。一切美丽都是在缓慢中展开,在缓慢中沉淀,又在缓慢中永存的一个抒情时代就这样来临,并延伸到这个时代中的呼唤与要求。
于是我想问一下:生活应该有着怎样的“面孔”?要在哪里寻找真正的庇护之地?我相信答案是很明显的,在“慢”这字里面体现!一段感情能保持着绵长的持久性和悠悠的美感,是因为它有着内部流溢的情感,更是因为它无须让谁喝彩,是自我的歌唱,是一曲十分优雅的慢三步舞曲。
人为什么要成功,是自己所逼,还是这个社会价值观的逼迫,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年轻背井离乡,以求有朝一日衣锦还乡,但是如果过得一般,甚至过得很不如意,难道就应该被这个社会所另眼相看吗?或许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不应该一味地去找寻所谓的成功,而要学着如何顺从自然。成功无止境,过好每一天才是最真实、最生动、最重要的。不要盲目地攀比,这是很愚昧无知的,与众不同的事,和别人的根基不同、背景不同,应该回归自己的内心深处,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心灵更富裕。
人生原本很简单,成功只是一时的快感,细水长流的对生活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成功。“差不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控制怎么平衡这种状态非常重要的否则便会失去生活的乐趣。无为而无不为,是人对生活的一种宏观摸把握与认知。子曰:命也,就是告诉人们人生在世,在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状态,不越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就是告诫自己要有先后次序,不急不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所以不是自己怎么处心积虑地改变处境,而是怎么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要盲从,要有自身的价值观。快乐也好,难过也罢;幸福也好,不幸也罢,在别人的眼里不过是过眼云烟,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无限地放大。学会隐藏,学会适可而止,学会知足常乐,这才是我们一生应该修行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