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写作群小伙伴聚会,一位姑娘的电话此起彼伏,她不得不走进走出,很忙碌的样子。轮到她分享时,她说自己最近申请了岗位调整,从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行政岗位,调到了收入和发展前景都潜力更大的销售岗位去锻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觉得自己性格太内向了,为人处事都比较被动,希望通过转岗“补短板”。
坦白讲,我挺担心身边的朋友表达类似的想法的,倒不是因为怕他们可能因做不到而伤心,而是担心大家会误解“补短板”的真实含义而错过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
在不少人心中有一种刻板印象,“补短板”意味着盲目死磕。比如上文因为内向不善交际而去做销售的姑娘,如果在这种逻辑下,其过程必将充斥在挫败和痛苦中,最终可能会成功但是会不会因此而错过了原本擅长的东西而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呢?
“补短板”的人一定是积极进取,对自己有要求的,但是如果以补短板的思路去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恐怕这条路会走得有点艰辛。毕竟每个人天分不同,就像我自己上学时数学不好,家长送我去找老师单独补数学,我在万分痛苦和不得要领下勉强在关键考试中没拉太大后腿,但是想通过补短板的思路来扩大自己的优势,“拖前腿”就显得太过乐观了。
就像时下流行的“刻意练习”,听到刻意就知道这大概率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往往意味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通过自控和强化驯化我们的习惯,因为你潜意识里认为那是进步必经的过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有没有想过改变的过程也可以有趣一点,比如用扩长板的思路去补短板?
举个例子,一位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先天口吃的人去做销售,试图将嘴皮子练得溜一点,大家都觉得这彻头彻尾就是一个笑话。事实的开始果然没有意外,每次客户听到他结结巴巴地说话都会笑得前仰后合。但也正因如此,拜访陌生客户的很多破冰环节就被他这个特点轻松跨越了,客户会觉得他有趣,甚至有一点点同情,所以倾向于选择支持他,口吃同学最终没有死磕自己的短板也成为了优秀的销售。
就像我一直很崇拜一位数学天才,他说他很少细琢磨数学课本上例题的解题思路,觉得那会限制他的思路。因为人的大脑太容易先入为主了,所以拿到题目他总是自己按自己思路先做,然后再去看例题的解法,经常能够找到很多复杂问题的简便算法。
李善友曾经说过,在未来商业世界,“与其最好,不如不同”。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在做很多事情时,可以尝试加入自己的特点而让产品变得更加有魅力。
还是销售的例子,我有一位做广告的朋友之前约大客户谈业务,对方总是推脱不需要或者没时间。后来,朋友邀请对方参加自己运营的读书会活动,让客户发现了她在组织和分享过程中透露的干练和可靠,而这种良好的印象始于一次非正式性营销,而终于一次完美的正式成交。
还有类似,我之前提到那个不善交际的银行客户经理,一直业绩堪忧,但她自己喜欢做甜品并别具一格用这个特点维护和客户的沟通和联系。经常在滔滔不绝的烹饪分享中将客户圈粉,业务上的合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拥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是最适合自己的,用起来得心应手,别人还很难模仿。这恐怕就是个性化场景营销的一个具体表现吧。
现在反思一下自己一直不满意的短板,有没有可能成为你这个产品的特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