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接教研室肖兰老师通知:“孙老师,5月10日我们在金家林搞一次作文教学研讨,你能不能上一堂作文课。”我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这之前我的17级出过4本作文集,我的两个学生获得过得涪城区委区政府组织的欧阳修文艺“新苗奖”(全区只有两所初中得过这个奖项),我自己作文教学随笔也获得区委区政府奖励。我想,反正每天都上课,公开课无非是听的人多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波知道后很诧异,好心地提醒我:首先,公开课是年轻人的事。再说,这可是作文课啊,到时候有二三百老师听课,又是借班上课,准备时间又这么短,你?
我一下子感到压力山大,波和旖马上又给方案,一方面钻研教材课标,另一方面去智慧课堂等平台借鉴,大约要经不少于五六次磨课,反复磨课,在磨的过程中听取意见,不断调整。
我决定写人物,因为我曾经的学生写人物非常成功,我采用的是名著引路加观察,今天写张三,明天写李四。他们写老师写父母写同学,无不特点突出,形神兼备,在办公读这些作文,老师们对我这种就地取材的方法深以为然,后来,加入了谢首勇老师的工作室,老师在工作室倡导体察式作文,我设计的依然是写人物,在协作体线上分享时《,以外貌写性格》还获得了好评。所以我对写人物情有独钟,尽管我知道这个很难,而且是借班上课,要面对的是没有磨合过的学生。
在17班上了一下,我发现体察式作文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作文跟他们的生活相关,最无话可说的孩子都能写几句。但我也立刻感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多孩子写得很热闹,但并不出彩。没有出现17级董月、陈俊宇那样的经典段落,原来之前学生写的人物并非在某堂课中完成,是日积月累,反复修改的结果。
反馈意见随之出来:要搭写作支架,有具体的学法指导,还要有修改过程。尽管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可能在一节课提高,但公开课,却要将阅读,点拨,写作,分享,修改浓缩到40分钟,立竿见影。
我一下子感觉自己像是坠入深渊之中,我感觉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知道会这堂课会给我带来什么?或许会“死”在这堂公开课上吧!
谢首勇老师发来信息:迅速完善教学方案,修改课件,设计学案。弄好之后发给我看。胡铃凤老师上过市上的课,她的资料你可以看看。
但是要记住,以后各方面的建议一定会很多,可参考的资料很多,但课是你自己在上,别人的东西只能借鉴参考,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你自己的风格,上属于你自己的课。(未完待续)
2023.8.9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