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中学时候,写作文是最头疼的事情。因为文章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是我选好文体、组织材料。
尤其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我们在读一本书、或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抓住作者的观点。而这个过程,可以参考议论文的方式来。
在那篇《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里面,我提到了我们读书时、要问自己的四个基本问题——
1.这本书在说啥?
2.怎么说的?
3.有道理吗?
4.跟你有什么关系?
抓住作者观点,主要是为了回答前面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全书的主题,或者“论点”;
第二个问题可以看作是“论证”,这是作者的叙述过程;
第三个问题就是“论据”,作者的观点是否可靠?让论据来证明。
“论点”不难理解,就是作者最终想表达的意思,一般在开篇,或者结尾;
“论据”则是作者用来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
“论证”就贯穿了整篇文章,甚至整本书(我指的是需要我们高效阅读的成长类、商业类书籍)。
举个例子:
“年轻人就应该去远方!”这句话是作者的论点;
“有数据显示:中国20-30岁的年轻人,选择去远方旅行的占百分之XX......”这是根据事实来总结自己的想法,是论据;
“因为去过远方的人,思维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所以,年轻人就应该去远方。”这是论证。
回到四个基本问题——
1.作者在说啥?(去远方)
2.怎么说的?(因为...所以...)
3.有道理吗?(数据可靠)
4.跟你有什么关系?(我就是年轻人)
这样是不是比较完整的回答了这些问题呢?
论证最容易出问题。
比如有一次,我的相亲对象问我:“男人过了30没结婚的,只有两种人——要么聪明绝顶,要么一事无成,你属于哪一种?”
我听了一脸懵逼。
因为“男人过了30岁没结婚”,所以“他们要么聪明绝顶、要么一事无成”,这样的论证有逻辑么?
再说说最近读完的《刻意练习》。
1.这本书在说啥?(论点:有目的的练习更加有效)
2.怎么说的?(论证:因为大脑适应力强、心理表征也有助于提高效率)
3.有道理吗?(论据:列举了出租车司机、盲棋大师等事实)
4.跟你有什么关系?(我需要刻意练习,而且里面的方法论对我来说很有用)
这样一分析,是不是就比茫茫然读完,要好很多?
不过,这篇文章和我最近几篇文章一样,不是关于高效阅读、而是在聊“深度阅读”。如果你想快速读完《刻意练习》,不妨试试前几天介绍的高效阅读方法。我第一遍就是用“扫读”的方式刷完的,现在开始第二遍“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