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
时间:2015年11月8日
地点:大溪地
主讲:T
“客体关系视野下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的心智中关系建构的能力。”再一次觉味这句话我看到了一个从儿童心理发育推演到成人心智建构能力之间的进程。
第一部分 开场之答班长问
本次课的开场是回答班长的提问围绕着:人格面具、虚假自体、自我……
一、人格面具
T提到人格面具是荣格原型里的理论,它有“求众存同”的含义,核心是趋同性,想成为那样一种人。当你找不到你想成为的那个人,比如在初中阶段找不到,着力点,迷茫。
1、T的恶魔时代:T分享自己高中时期迎来的第一个时代——恶魔时代。当自己决定拼劲全力时,却发现一使力,世俗的结果都不好。急功近利的拼了好几个方向都发现路走不通,痛苦就来了……宗教时代:西方基督教的博爱、情感、圣诞节,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交响乐的宏大与李斯特的钢琴奏鸣曲。内心的风暴和涌流得到了很深的响应和舒展,从中T感受到了自己曾经被大山阻隔着。然后是高中同学带他接触到了钢琴,在抚摸弹奏中他感受到了手指的舞蹈,感受到琴键就是一个舞台!T当时的感觉是:“感觉不在乎那么多东西,找到了小小的自在。”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关乎世俗与功利的,更关乎自己的情怀。T还分享了中学时看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女医生》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深刻影响,美国淘金时代,一个不具备医生学历和背景的女人,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渐成为一名医生,以及那所门前有条走廊,可以放两个椅子,喝着茶看远方黄沙漫天的情境。一种开创与建构的激情涌动期间。我相信正如T所说的:“遇见只是迎接”女医生把T人生的职业理想导引出来了。由此T也体会到了自己迟迟不愿意离开医院的内心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热爱。由此也在体会自己终将走出阁楼走向世界的命运趋向。
2、人格面具与青少年成长的相关性:
案例:14岁男孩,数学特别厉害,最怕英语、作文。用刀砍父亲。表达力很优秀,解题时往往会往很多方向去解题。但是在做题是往往最终选择用自己最不确定的思路去解题。就像打开了一个自毁的开关。网络成瘾,在游戏中很有战略格局、不屑于战术。(不会在战术上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打下来。)小动作特别多(T考虑因素是:内在的高张力和高力比多。)
分析:内心父母形象崩塌——理想化移情不能很好建立,缺乏情感(母亲温情的力量带给孩子的情感的发端)和人文素质。思维对情感的压制。
由此可见——理想化的客体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媒介在孩子身上特别关键!理想化的客体中的超我能让孩子开始有自控和自我约束,与社会的链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又落脚到了人格面具这个点上。
原型力量——人格面具——支点(团队,把支点变成很多支点。把团队打造成发动机。)
3、T的一次售卖果脯的经历分享。从一开始亲友们凑分子热火朝天的筹办、集资、上马,到后来的崩盘,T和阿拉伯的即时接盘和补位。到最后的收获满满与反思性的回望。回望地点有:(1)T对于卖果脯这件事的不出力,只出钱,没太多兴趣。(2)到崩盘前的家庭会议中,T的发言,没有挽回大局。T看到自己无意识的死结,那种执拗。从而给自己的提醒就是,当触碰到自己死结不知如何应对、情绪起来的时候,就不动、稳住自己。(3)T带着为尊严而战的生命意志,和阿拉伯一起接盘继续。由此体验到了夫妻间合作的无缝对接。卖的过程中的即时协调、高效运转。
4、你可以做什么样的角色?当你的内心有一种向往的社会角色,你就会自然而然排斥其他社会角色的东西。青少年,应该向他们提供不同的角色地接触。自问:我们的人格面具是什么?我们有几个人格面具?我们都在生命打不通阶段选择着生活方式与热爱。让孩子去看到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人格面具将激发起——生命的信念。
三、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是你终将告别和重新寻找的,它成为你成长中的一个个支点,但你不会固化在其中。就像好的爱情将让你在过渡空间里去完成自我的转换。
二、自我
T: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人格的一种功能状态;超我:规则、道德、标准……;本我:任性…..。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孩子的生活习惯与自律自控(连续的专注能力),这种自我功能水平的发展决定了你心智发展的整体水平。
比如:边缘性人格障碍,他们很难走到心理学专业的平台上来。他们需要的是生活化的修复和陪伴。防御机制是人成长的一个最重要的机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防御系统不完整或者没有,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创伤,所以他们主动边缘化自己。常常害怕受到别人的关注。在此T提到了ZJ对小雨(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修复性陪伴:我尊重你的状态,我不表态,不抱怨。
对比:自恋型人格——求认同、求关注
边缘性人格——求不关注,别认同
XJ:过渡空间本身也是一个客体。
第二部分 课程主体部分
一、 过渡空间,经验中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域。
l 过渡空间同游戏、象征的产生密切相关,属于游戏、创造力、幻想、想象和错觉的范畴,儿童的游戏场就是一个过渡的空间,儿童由此发展出人际交往的能力。
l 温尼科特的论文《被剥夺的儿童以及如何补偿家庭生活的丧失》,孩子在过渡性空间中要创造出那个过渡性客体,就是他的最大的幻想和现实之间微妙的链接,在这个链接中他有多少的自发性,有多少的促进还是抑制,有多少的认同还是忽视,有多少的创造性的资源将决定了这个孩子的本心的发展程度,母亲在这个阶段所承担着就是那个是否给予创造性资源的可能性!
T:你的情绪状态决定了你的心智走势——与现实的链接力——系统的决策力。T在这里提到了石头最近一次提到的《三联周刊》中关于几所世界名校的办学理念。其中耶鲁大学提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教你怎处理你心灵的问题——世俗与理想主义之间的问题。T拓展到基础性的教育的目标更多应该落在:鼓励孩子产生疑惑,然后去解决疑惑。
过渡性空间的阐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为客体存在与孩子心灵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是一个幻想与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帮助孩子逐渐找到现实与幻想的相对平衡、协调感。并在其中获得一种成长、自在和我与客体的边界。
二、 恰当的接纳与挫折形成的幻想与现实的分化。
l 婴儿在亲够好的照顾下,最初形成全能的幻想,随之慢慢去除幻想,发展出现实检验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儿童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形成的过程——现实的链接能力
l 母亲的接纳逐渐减少婴儿也逐渐发展出抗挫折的能力,不完全接纳使客体变得真实,持续时间过长的过分的接纳对婴儿的成长不利,这种过分的接纳使得婴儿的幻想和行为没有区别,然而,在开始的时候恰当的接纳是必须的,有了这种接纳后,婴儿才能发展出应对外在现实的能力,甚至形成外在现实的概念。
这一点是在上一点的基础上的一个推展。在找到过度空间之后,过度空间中的过度客体母亲,在满足孩子的全能幻想之后,母亲的接纳开始减少,婴儿也在这样的挫折中之间发展出现实检验的能力。这个阶段母亲的溺爱,由此引发的过分的接纳——会使婴儿的幻想和行为没有区别。有的就会因为没有这种现实检验能力,而无法适应融入社会和现实的人际关系而只能迷醉在自己的幻想里面。而在一部分小孩内在资源不够,则会过于关注外界。从而产生顺从、迎合、让步(属于一种高意识水平的状态,它完成了主体权衡利弊后的抉择。)
三、 过渡客体中的客体的联系到使用的过程。
l 过渡客体是婴儿在其环境中经历的某一方面的象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使用过渡客体的婴儿已经达到使用象征的能力,婴儿过渡客体表明是从客体的联系向客体使用发展的一个过渡的阶段。
T:过渡客体表明的是从客体的联系向客体使用发展的一个过渡的阶段。过渡客体对于自体的发展都是重要和必要的:联系(他在你生命当中独显出来了——客体的呈现);使用(你跟他产生了关系。) 自体的发育需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 相比较客体——他者(你不需要使用它)
QX(问):怎么判断使用了吗?
T:这个要看你,很重要,客体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婴儿怎样使用。在咨询中咨询师被原始使用,是一定要被拉退行的。
l 温尼科特说,过渡性客体注入一块毛巾就是此旅途中一个朝向体验的发展。
l 他认为象征是可变的,依赖于婴儿的发展阶段。
四、 客体使用和完整的欲望体验
l 在主观全能中,婴儿无情地使用客体,他创造它、利用它、完全出于自己的快乐,在完全侵吞时又毁灭它。
T:婴儿无情的使用客体——早期的全能感当中他创造了它。
成人无情地改造了它——成人的退行与客体使用的评估。
案例家暴女中,她被对方无情的使用了。
如果小孩固化在这个里面就会很麻烦。他的主观全能会发动着——施虐与受虐的循环模式。
五、 独处的三个情绪发展阶段
l 三种不同的情绪发展阶段:
l A、I “我”阶段代表自我从环境中与个体结构中浮现出来,这时婴儿能够区分我与非我
l B、I am “我是”阶段发生在3—6个月。
l C、I am alone ,母亲的可信的存在性必须继续,以建立婴儿独处的能力。
在这里T提到了咨询中对独处能力的评估。以及目前很多人的独处无能:比如依赖性的玩手机。首先从T离出的独处的三个情绪的发展阶段,我能理解。其次是自己的独处能力的反思,觉得还有很大的调控和优化的空间。专注力起来了,心静了。独处时也就能专心而有效率的做很多事情了。
六、 独处与退缩的两个方向
l 独处的安全关系状态和接纳状态——内在的充盈。
T:独处是对自我和环境的接纳。由此想到了一对关系就是接纳与怨念。在一些奥斯卡影帝、影后身上是有很深的怨念和怨气的。在这里我想到的就是“奥斯卡”对自己的不接纳而导致自己的掩饰和趋于顺从性、迎合性的交往模式,而这种长期对自己的不接纳,对外界的迎合。会让自己有一种不能得到对方响应和自我怨弃。
l 退缩是为了保护核心自体免于侵害,一种隔离,无能力独处——边缘化人格与空虚的社交人格。
空虚的社交人格——填充时间和空间。边缘化人格也无能力独处吗?这方面我了解的素材不多。他们与他者的关系很难建立,那我想与自己的关系也是吧!习惯性的退缩本身对个体也是一种巨大的折损。至于空虚的社交人格,从经典的奥斯卡影帝、影后身上其实就能够很深的体会到。当然这种空虚社交人格,不仅仅在他们身上出现。
育儿小贴士:不让孩子玩手机和社交网络平台。让他把时间花在处理情绪和时间管理上面。
l 退缩,个体因为缺少可信赖的母亲在一起的自我关联的体验,以及早期经历的侵犯。
自我关联的体验:他者与自我的关联性——外部世界与自我的关联性:多还是少?
T:由退缩看到独处的能力。退缩——原始关系的退缩;独处——发达的能量中心。
在这个点上我想到了强势母亲家庭中孩子的退缩。
第三部分 提问
WLL(问):怎么理解“母亲可信赖的存在性?”
T:母亲用爱意满足婴儿的全能感。
CJ(问):在施虐和受虐的关系中,是不是也完成另一种主观全能的迎合?或者说实现了自己的主观全能?
T:可以这么说。
在这里我想到了那句话“可爱的人必有可恨之处。”想到了那些常常迎合、常常妥协、常常让自己有些“可怜”的人,说不准她的潜意识就是在用这种受虐的方式,让自己实现主观全能的。
HSQ:主观全能的具体表现
T:无情的使用客体
HSQ:进一步描述侵害、核心自体被侵害、防御、追踪、隔离。
T:在安全信任的早期亲子关系里,你打他,他都知道你是爱他的,他的核心自体没有遭到侵害。而在有的关系里,你不打他,他都觉得你是不可信任的、可怕的。
核心自体——最原始的安全和信任感。
边缘性人格——早期核心自体被破坏——关系建立不了,移情不能。 ——主动边缘。
自恋性人格——不容易建立关系,情感以能量的方式投注到自己身上。——被动边缘。
神经症人格——相对容易建立关系。
在这里T再次提醒老徐的培训机构中,对孩子的生活化陪伴的重要性。这个点让我想到了我的小脚丫美术工作室的未来走向…….
再次回到笔记,回到课程中,我感受到很多点的进程性描述,不同的阶段它有不同都需要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再把这些细腻的体会对接到自己的体验和对周围人的观察中去领会。我们看的空间放大了,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去看待事物一个持续的发展台式,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