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母亲节,公众号、朋友圈、微博,到处都在刷屏,为了合一下时宜,我觉得我该写一篇文,这样才有个自媒体人的样子,但我的文应该写的清新一点不煽情,深刻一点不做作,高雅一点不俗套。但打开电脑面对着文档,写来写去,脑子里都是那几个画面。
当然这样的画面,会经常的占据着我的思绪,几乎会在任何我看到关于父母之恩的场景出现,文章、视频、节日甚至在和朋友们闲聊等等。如果把这些画面简化成几个字,那就是“熊毅武和福满多”。
好吧,你知道熊毅武和福满多是什么意思么?如果你像我一样知道这是两个方便面品牌的话,那么证明你老了。当然,这是一个玩笑,的确熊毅武和福满多在90年代的方便面的品牌。那么为什么我的脑海里会经常被这几个字占据呢?说起这个就一定要说一段关于我的故事。
96年的时候,我在县城里读高中,每个月放假的时候我都会坐着公交车回到那个距县城30公里外的我的农村老家。但那次回家我记得特别的清楚,因为吃晚饭的时候,妈妈站在屋子门口冲着园子里干活的爸爸喊道:“熊毅武,洗洗手,吃饭了……”
我爸爸直起腰笑着回:“好了,福满多,我干完这点就吃,”
不知内情的我,听了之后觉得特别的好玩,就问妈妈为什么彼此这么称呼,妈妈笑着告诉我,这是他们两个互相取的外号。
尽管那时候我们家的生活十分的拮据,但爸爸妈妈一直都是特别乐观的人,所以他们互相取外号我并不奇怪,我甚至觉得熊毅武和福满多这两个名字,还算不错。但后来不久 ,我才知道这两个名字的来历……
我读高中每个月大约需要150元的生活费,其中100元是食堂收的伙食费,50元留作每个月放假回家的往返车费和平时的零花。但那时候我爸爸胃病严重,不能打工赚钱,我妈是村里小学的民办教师,每个月工资128元。所以每个月末在我放假回家之前,我妈都会去亲戚家借来钱准备好,好在我离开家上学之前,“毫不费劲”的从柜子里把钱拿出来给我带上,还要嘱咐一句“钱不够用了就跟妈说,我给你多带点”。
家里的生活当然捉襟见肘,甚至没钱买日常做菜用的调料。后来我妈妈发现,她的学生们午饭都喜欢带方便面,但孩子们喜欢干嚼,调料包就没用了,于是她便收集学生们不要的调料包,拿回家充当做菜的调料。时间久了,他们互相开玩笑说,“你看你一打饱嗝,一股福满多味,” “你一股熊毅武味……”,于是索性自嘲的彼此取外号叫“熊毅武”和“福满多”……
这便是我经常会想起来的这几个字的来历, 我每次想起以及跟朋友聊起这件事,甚至在我写这篇文的时候,都不会用任何的词语来形容我那时候的心情,因为觉得,任何言语都会显得简陋。当然我更不会把这故事当成对于我身边的人以及我自己来煽情的资本。因为我知道,在当时甚至多年后我每次和我的爸爸妈妈说起的时候,他们都会淡淡的笑笑,因为在他们的心里,这并没有什么。
的确,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做的一切,都没有什么。
按照我的文风,在一片文章的结尾,都会用一段类似鸡汤一样的文字来归纳我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我通常会用各种我所能及的华丽的词语来显示我的文笔,但今天写到这,却突然语塞,不知道该再说点什么,从1996年到2017年,21年,说起这事,我一直都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