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没仔细去算,但是作为一种习惯,在我的豆瓣里一一作了记录。
老实说,近期书读了很多,但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翻阅”,尤其是有那么几本,简单看了一下标题和大纲,挑选了几篇文章试读,不合胃口,直接弃之。
有人也许会说,书这么个读法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但实际上书籍一旦出版,作品也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了。尤其是在一买一卖的商品经济时代,买方为了得到一本书是要支付对价的——鸡蛋我是买回来了,至于是蒸是煮是炒是煎,更有甚者长期扔在一边(有时候是不小心的)使其腐烂变质发臭,你又能奈何?况且即便是在保质期内吃下去也不能保证完全吸收,搞不好还会过敏。所以,尊重一说,未必成立。
大概一年多以前,有位做读书APP的朋友加了我,初衷是为了招募写手,写作任务也很特别,就是让你先通读一本书,之后把书的内容精简写出来,便于他人快速阅读。通常需要几十个小时阅读量的书籍,经过这么一精简,他人花个把小时就可以搞定阅读。好比是儿时故事里面讲到的,鸟妈妈先把小虫子嚼烂吞到肚子里面,在胃里面经过加工成为一坨有营养的东西,然后再吐出来喂给小鸟吃——都是精华,小鸟都不需要怎么消化,吞下去就能吸收,快长快大。
这种带有春天般温暖的慈爱的工作,一开始还真吸引了我,但仔细一想,却大为不妥:
第一,要求写手们阅读的都是所谓的畅销书籍,比如成功学、快餐经济学、伪历史学等等。引用计量经济学的一种说法:“你把一堆垃圾录入公式里,再回归一下,最后还是得出一堆垃圾”。所以吃进去一大堆垃圾食品之后,再吐出来只有更加恶心的东西——当然你会告诉别人这个是精华——然而,你怎么不精简一下《红楼梦》试试?尽挑软柿子捏。
第二,读书的乐趣,在于放松,在于求索,在于“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精简阅读法则完全从功利的角度入手,作为写手一方要赶进度狼吞虎咽般地阅读,另一方面作为终端的读者则是味同嚼蜡般地啃着作为知识点的“硬骨头”——讲得不好听就如同奸尸一般,剩下的只有乏味的自嗨。因此对于各方来说“双赢”是不可能的,“双杀”倒是很形象。
第三,好书,读一本就够了,烂书哪怕读了一千本也还是无用——不知道的人还一个劲地夸“哇,你好厉害吖、好博学吖、好有文化吖……”听起来还蛮爽的,
但除了浪费时间和金钱,也就能放在豆瓣里或者自己家里的书柜中炫一炫,用一句新编的歇后语,叫"拿着kindle 盖方便面——得不偿失”。
当然,类似的速读,也不是一无是处,必须用在该用的地方。比如在选书的时候,就尤其强调目的性,如何在眼花缭乱的书海中迅速寻觅到一本符合自己口味的书,就要讲究方法技巧。 千万不要在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金钱之后,还得用一句“哪怕找到了一句让人收益匪浅的话也是值得的”这种理由来安慰自己。年纪大了,我要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没有这么多功夫去在文字的宇宙中徜徉?
因此选书其实是“精准扶贫”,准确选定之后就是“读书如抽丝”。偶尔有选错买错的,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去硬着头皮读完,这是在浪费生命——请大大方方的在豆瓣里面做一个客观的评论。如果书很烂,可以直接写“这本书是垃圾”,然后给一个星,普度众生。
除却书托的因素(当然你要能识别),豆瓣中很多8分以上的书还是可以看的——一年内的新书除外,需要真正的读者去验证。把金钱和精力奉献给一本好书,才对得起宝贵的时间和生命,否则还不如看斗鱼女主播哼哼哈哈的表演刺激你来得过瘾,你说对吧?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