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高考季到来,部分老师被抽调去监考。作为临退休人员没有监考资格了,也就和学生一道喜提几天假期。正好老伴有2天休假,就商定到汉中一游。好玩的地方那么多,为什么选汉中呢?关键原因是没来过,其次是身边许多亲友来过,有好奇心。
临时起意,匆忙做功课。粗略估算了自驾所花费用、时间,觉得还是乘高铁划算,省时省力省钱。上12306网站一搜,简直太方便了,从绵阳到汉中,从早7点到晚9点,一天有六十多趟车,隔几分钟一趟,比市内公交车发车班次还密。为什么呢?皆因两市都在北面进出川的铁路干线上,位于必经之路。
选了7:56出发的那趟车,9:42准时到达汉中。出站时边走边在高德地图上叫了个网约车,十分钟后就到了汉中博物馆古汉台馆区,花费6元钱。
古汉台馆区不大,进门先爬台阶,上了一个平台后,见到里面花木葱茏,绿意盎然,象个干干净净打理得很好的小公园,与常见的博物馆风格迥然不同。馆区内有望江楼、桂荫堂、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和褒斜古栈道陈列室等建筑,都不大,但也有可观之处。总结一下,有几处我印象深刻。
西华厅外有个小亭内摆了个石鼓,称“月台苍玉”或“月台碧玉”,据说是刘邦当年的上马石。我们围着转了一圈,发现其外形并不是标准的鼓形,有两处是平的,同顶面和底面一样都可平放于地面而不滚动。难得的是,这石鼓应是真玉石,虽颜色不纯,但处处透出碧玉的温润细腻。
桂荫堂里展览了汉中本地出土的部分文物,数量不多。从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到陶器和青铜器,各地方博物馆都类似,本觉平平。但细观之下,有两点激发了兴趣。一是有个青铜面具,表面的铜锈掉得差不多了,露出的底色是灰亮如不锈钢的。游客纷纷猜它是真品还是仿制品,但讲解员说是真的,铭牌上没有仿品字样。另一个是几个兽面纹酒器都挺精美,赞叹古代工匠们技艺高超,贵族们也真会享受。那个牛觥很有趣,嘴巴象扁扁的鸭嘴,头背上还顶个长了两根天线的小动物,感觉象是没壳的蜗牛或鼻涕虫-蛞蝓。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里展示的是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3方汉魏精品摩崖石刻。据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石门水库,专家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200块石刻中精选出来,然后让人整体凿下,移至博物馆保存的。有“石门”、“石虎”、“衮雪”等大字摩崖石刻,也有《石门铭》、《石门颂》等长文摩崖石刻,多是隶书。我是书法门外汉,讲解员们激情飞扬讲解这些石刻的艺术价值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我听不太明白,也记不住。有几点收获,一是汉朝时隶书应该比较普及了,大家处理公务或题词都用隶书,曹操也不例外。假如有影视导演拍相关时代的作品,就要注意这一点。二是隶书的由来。秦统一天下后,要求全国统一使用小篆,但在实际应用中,小篆复杂,书写不易,民间创造了更简便的书写,程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隶书的集大成者。他因得罪始皇帝获狱十年,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搜集、整理、研究、规范了三千个隶书汉字献给秦始皇,被赦免还当了御史,挺励志的。隶书的得名就因为程邈曾属于隶人(犯罪的人)。三是我们中华文化真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上、下、天、大、川”等字两千多年都没变,沿用至今。下图中的“大”字,古人写得好生动,一撇一捺仿佛在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