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独石当头起,冻合双溪水。马嘶人语各西东,行到断崖无路小桥通。 朔鸿过尽音书杳,客里年华悄。又将丝泪湿斜阳,多少十三陵树乱云黄。
这首词写于1676年,时年22岁不到的纳兰容若,新婚也才一两年,和妻子相聚的时间并不多,康熙常外出走动视察,他便随侍左右。容若文武双全,深得君心,而且他为人剔透玲珑,又常伴君侧,对于康熙的帝王之术看得比常人更加透彻,可是因为志不在此,便常常心生无奈。
这首词作于容若陪伴康熙去北京昌平视察途中,是很典型的旅途中怀古思归的作品,明白了这个基调,你自然会想起来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词,即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词有个特点,前文每一字都是描景的意向,但是又不是简单的堆砌,为什么呢?因为读到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你就自然会把前面所有的意像,自主自然的在心里描成一幅凄美怆然的思归图。但很显然容若的词,不是这个套路。上片写景,下片言情,遥相呼应,比较中规中矩的。最后一句十三陵,可以得到词人的定位,是在北京昌平。高峰独石当头起,冻合双溪水。那险峻的山峰和怪石嶙峋,仿佛当头而起,天寒地冻的时节里,这样的场景给人的绝不是温暖,而是萧刹,西风里的马鸣更添寒冷之气,路上行人匆匆言语了几句便是各奔东西,走到断崖处没有路了,只能靠小桥来通行。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读到这一段,我总想起我先生常和我说的:“你以为出差就是各种飞来飞去,好吃好喝啊,其实累的死,白天换各种交通工具跑客户,晚上回酒店了还得写资料。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猪晚,还累的跟狗一样!”纳兰容若在这首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不正是在诉说一个长期无奈之下要出差的官员,在旅途中感受到的劳累吗?也正是因为他志不在官场,所以他并未觉得自己常伴君侧,随侍出行是发展事业的大好时机,反而总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空虚,思念家人和友人,感慨大好年华就在这样的行程中悄然逝去。讲的通俗一点,现在在一家公司里,如果你有机会跟着大BOSS满世界跑,在他身旁亲得指点,又有机会每天揣测到老板的心思,你会不高兴啊?你会不赶紧抓住机会提升自己,嗖嗖的往上爬吗?然而,容若不是这样的人。他不觉得这是个什么追求大好前途的机会,不觉得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反而,看着昏黄斜阳下十三陵中的大树和残阳,他会暗暗独自落泪,只为难解胸中块垒!我个人认为,论艺术价值,这首词在写法上没有《天净沙-秋思》段位高,不过它贵在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