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妈妈已经在我的床上睡着,我看着她的侧影,出神地想起跟他人谈起父母的事情。
当我和同龄的人谈起父母,对方很快给了我个眼神,我立马读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可怜、无奈、愤怒、无力......
没错,越长大,跟父母的相处,简直就是“三天是甜蜜期,三天过后绝对是世界大战。”
所有的自我成长踏不踏实,就看回到家庭里经不经得起考验,而我,往往是落荒而逃:
哎,我们父母的固有模式,在长达数十年的积累,已经坚固到抵挡住流星的陨落带来的冲击波了,而我不断不断地落败,只能说,我还嫩着,需要更多更多的耐心和能量,我们需要不断地从原生家庭(父母或是抚养长大的家庭)中成长自己。
父母是我们的镜子,
我们面对世界做出的反应机制都来源于他们
当我们长大,
这样的父母就住在我们心里。
比如说,花钱的观念。
在我们妈妈看来,我们不应该花钱在享受的部分上,应该要省下来,用来生活。
当我想要买贵一点的东西时,我脑海立马有个声音在喊:“你怎么能!买这么贵的东西!”一股强烈的内疚感就出现了,我甚至都没办法觉察这个声音和内疚感的出现。
在他们那个时代
物质紧缺的
最大的愿望
不过是希望能活下去。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我们不仅能温饱,更能追求更高层次了的东西了,那些“父母的声音”,已经不再适合我们了,所以,我们需要仔细地分辨,哪些声音是“父母的”,哪些声音是“自己的”,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声音里找到平衡,做出选择。
这部分是成长,然后带着这样的成长,跟父母相遇,更多是价值观和观念的冲突,这里又是成长——如何带着真正的自己与父母相遇?
有的人在这里,选择了逃避、对抗、责怪、麻木......
但是自我成长的路,是无法绕过原生家庭的,我们只能相信:只要不断不断地成长,相信,我们终于会跟父母、自己取得真正的和解。
把问题归结给原生家庭,
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对自己负责,
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
不是原生家庭,
而是我们自己。
只是一直想要“不想活得跟父母一样”,那意味着,还没有办法放下,纠缠在对父母的模式中,拒绝改变和成长。
然而,当我们真的能对问题负责,直面问题,我们就能穿越这些模式,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为自己和下一代创造好的家庭环境。
不管我们曾经经历了什么,我们应该深深地感谢这些经历,正是这些,让我们成为了今天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