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样的优质杂志书不多啊,有主题,有深度,有聚焦,有态度,又很内容的书,我遇到的越来越少了呢。不过我特么觉得《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不太过瘾,一小时哪里够啊,一小时的空间里面,能想什么,又能做什么呢?简直如同隔靴搔痒,完全不过瘾。很多人都是来个间隔年,用一年的时候,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过往和未来规划。再怎么也需要一个月,还可以外出旅行一下下。一个小时,是怎么都不够的。但是讲真,间隔年有几个人也说来就来?一个月的长假又有多少公司能批准?最现实的,还是喊停人生一小时,这个实施起来也太容易了。
总算,停下来过。谁说不是呢,一小时也是时间,也值得给个仪式感。
谁让我们是冲浪青年。如果节奏不够快,很容易被后浪们淹没,被僻头盖脸地淘汰。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实际、残酷且不相信眼泪。
“我要生在此地,活在那城,死在异国他乡”。这样的人生信条,能量还是巨大的。至少在这一刻,让我的内心很活跃,瞬间年轻了十岁,如果面前有大海,我一定会毫不犹豫跳进去扑腾几下的。就算面前是人潮汹涌的人海,我也觉得平凡生命里也会有英雄梦想,也会有铁树花开,也会有热血及热血后面的疯狂。其实我的这半刻狂妄是有原因的,作为一个没有去看过北京也没有坐过飞机的人,我很容易被“我要生在此地,活在那城,死在异国他乡”这样的人生信条砸中,我觉得我的人生太苍白了,我需要这样的共鸣,告诉我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疯狂的事还很多。想象力还没有被充分满足过,欲望也从来没有被无限扩张过。
能不能靠近一点/不被旁人察觉地/悄悄地靠近
想要一台碎冰机/打破此刻冷冻的尴尬空气
一段爱情里/如果没有了“缺席”/就没什么魅力了
爱情就是那个死样,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失去了才知道心会疼。所以被“缺席”过,才知道不能继续老样子了,不能缺席别人了。在读《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的时候,我无数次被年轻人的思想和情怀打动。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丰富了,思想也特别有多样性。多读这样的书籍,我才真正体会阅读的力量,感受到年轻人思想的深度和力量,也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多么包容的社会,变化无处不在。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篇写“行走的力量”过程中陌生人带给自己的力量的文章。现在我在工作的地方,不然我一定会再读一遍这篇文章。里面很多的段落,我记得初次读到,带给我很多想象。陌生人的关怀和支撑,让作者没有掉队,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走过了自己原本不敢想象的路程。如果没有这些陌生人的陪伴和鼓励,如果没有陌生人一路传递过来的力量,在“行走的力量”活动的第二天,作者就有可能打道回府了。所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要感谢那些一一路过的陌生人。也要记得,给陌生人一个笑脸,也给陌生人鼓舞的力量。
我喜欢孤独/我也喜欢有谁代替孤独/坐在我身边
年轻人的灵魂是多么可爱。喜欢孤独,也喜欢有人陪伴的孤独。如果一个人能陪我沉默,我必定是可以陪出灵魂的人。
《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里面有好多惊句啊,比如这个 “一个黑夜需要的不是另一个黑夜,而是一盏灯。” 细细咀嚼一翻,还是觉得挺有韵味的,也挺有思想的。
其实 我始终认为 两个人在生活方式 兴趣爱好甚至观念想法上的不一致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接受 相反 在另一个人身上看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体验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做的事情 拓宽自己思考的角度 这可能是一场恋爱里非常宝贵的收获
曾经,我的生活中我也在努力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人,这样相处起来才不费心不破事儿。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如果一个跟自己观念相同的人,的确可以互相理解并少些周折去相互解释。但是,相对的局限也特别明显,观念相似的人,将会失去很多思想碰撞的机会,失去遇到更多新鲜思考和破圈的机会。我们不应该终其一生,去寻找另一个自己;而是应该寻找一个能跟自己互补的人,来补全人生这个圈,才能获得一种近似的圆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