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珞
1
越临近过年,越是感觉慌张,然而身体上却越是怠慢起来,很多事儿都不想安排,很多活儿都不愿积极的去干,大概从有了孩子开始,过年就变得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就不要比小时候,就说还没结婚20出头的时候,整日整日的只知道怎么玩,怎么乐呵,把日子过得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澎湃,一想到“青春”就觉得不能不挥霍、不能不放任、不能不折腾。
甭说过年了,就是平时,都是一年365天都不愿回家吃一顿晚饭的主儿,过年的时候更是各种聚会,安排满初一到十五,年过得完全无压力,没出十五就一个人去旅行了。
我一直和姥姥姥爷一起住,舅舅一家有了自己的房子搬出去以后,这块地盘儿上就是我做主了,一天了瞎摆弄,就是要把老式家具用出现代简约的范儿。
那时候,姥姥还是个唠叨又精神的老太太,成天去公园跳舞,也参加那些类似广场舞的组织,姥姥是个裁缝,自己的衣服和演出服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又合身又实用。
那时候,姥爷还是个一天只吃两顿饭,然后拿大把的时间去泡麻将馆的老头头,姥爷的爱好很广泛,比如看书看报、比如京剧、比如打麻将,姥爷是个麻将高手,后来不怎么高了,也是因为年岁高了。
那时候,我还是个意气风发、牙尖嘴利、自由随性的小姑娘。年轻就喜欢尝试新鲜的和各种风格,把自己穿的乱七八糟的,一天是文艺范,一天是卡哇伊,一天又成了中性风。
那时候,临近过年了只需要帮着姥姥把玻璃擦了,家打扫了,其他的一概不用我操心。姥爷会大包小包的往回买东西,姥姥会一点点的归置东西,再买点生活必备品。
姥姥是个精巴老太太,攒钱高手,绝对不会乱花一分钱在她认为没必要的地方。于是乎,那些“生活奢侈品”就都是我买的,比如暖壶下边的一个垫,比如厨房里的一个新的调味罐,比如换个新墩布。
以前过年买这些,是锦上添花的心思。看见什么好就觉得需要什么,感觉都是生活的小惊喜,就算一直被姥姥念叨乱花钱,还是觉得日子不能像姥姥那样没有情调。
尤其是买身过年穿的新衣服,那是要把整个市场都转遍了,才能选出来那件所谓的最爱,要是有哪没逛到,强迫症都范了。一天下来逛的腰酸背疼腿抽筋,但买到心仪的衣服,都觉得倍儿美。
2
反观现在。
只要不过腊月初八,对过年这事儿就是屏蔽的,以前觉得需要很长时间来准备的事,现在看来也就是临近了大采购一次的事儿。
现在的我不需要逛街,也不再愿意跟陌生的商家讨价还价,买衣服鞋子、家里用的,孩子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甚至是内衣裤,都有着相对稳定的地方,有些是微信里靠谱的朋友,有些是小店,有些是商场里的固定商家。
现在这个全民品牌化的时代,日常用品早已经有了固定的牌子,习惯确实是营销的杀手锏,我只会在偶然的机遇下换品牌,几乎不会心血来潮就换个品牌试试,因为懒得操心和尝试。
对于衣服穿戴,就更是随性,似乎已经有了固有的风格,改变不来。一眼看上的都是适合自己的款式,对那些超出心理预期的衣服,就是很难去挑战,左右都觉得是浪费时间。
前段看苏芒的节目,她说经典是不变的时尚,但不是说你拿一件十年前的经典出来,就还是今天的时尚,因为元素已经全变了,所以衣服都是常换常新的,哪怕是经典也不会长久不衰。
因此,像我这样的人,常常被老友说:“你这衣服买的都一样,这件和那件有什么区别”、或者“这件衣服你不是有件类似的吗”,再或者“这一看就是你的衣服”……
因为买了很多年的东西,和大部分商家都成了朋友,一去了不用费劲挑选,他们都能推荐出适合我的东西,而我也不再逛满市场的瞎找,眼前的就是适合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现在的我更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下购物,当做一次和老朋友的相聚,多一些交流,感觉更贴心。了解喜好又距离安全,这是购物的时候最舒适的体验。
珞然有几个老客人,是从在顶好的时候买那些卡哇伊的小玩意起就认识的。随着这几年珞然的不段调整,货品升级,店铺搬迁,能跟随下来的那可都是真爱啊。
我们在一起,不会刻意推销,更懒得花言巧语的介绍,本身我就是个不爱卖好的人,喜不喜欢全凭个人感觉,反倒是越来越默契,常常都是我觉得适合她们的,也能是她们喜欢的,这种生意做起来才踏实。
3
我不算个生活奢侈的人,但却对很多事情将就不来,说好听了是讲究,说矫情了就是事儿多。
过年现在对于我来说,就是给个机会也给个约束,让自己好好的清理一下这一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打扫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打扫家就是扔东西的过程,大包小包的,扔都没个够。不仅要扔还得购置,用坏的用旧的用不上的,都得妥善换新或是报废处理。
这算不算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呢?就像过年买新衣服一样,家居用品也得换个新装。那些小时候姥姥那里感觉能用一辈子的老物件,现在是越来越少了,但是老物件和新产品的搭配方式,却更科学更合理了。
比如家里的炒菜铲子和盛饭勺子还有笊篱这些,当初买的时候就都买的好的,一用八年不会换,将来都会是老物件,但扫把墩布那就必须年年换,一把墩布用八年的事我是忍受不了的。
细想想,如果连过年收拾家这一环节都省了,那年过得还有什么心劲儿呢?那些抱怨现在的年没年味的人,大多都是把带走仪式感的事全给省略了,一个“省得麻烦”就把生活敷衍了。
如今的主流价值观推崇的都是极简主义。人际交往不迁就,购物方式最便捷,生活全靠易耗品,不问价值只取价格。
对于日常生活,这样的方式真的轻松了很多。但是除去这些生理方面的快感,带给我们心理层面的那些生活的腔调都去了哪里?
过年,为的不是省去那些充满麻烦的琐事,而恰恰是这些琐事,通过物质的更新和改善,才给了我们所倚赖的精神上的需求。
所以,我的年,不能不收拾家,不能不添置和更换,不能不买买买,不能不有点新鲜元素,不能不充满仪式感,这些,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精神生活的需求。
人有千千万,生活方式就有万万千,每个人对待年节的态度,都有着长久以来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这不是有统一标准的事儿,只要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年味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