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伦敦的好天气,不可多得
阴雨绵绵,是这座城的代名词
这就更衬托出严肃的伦敦人
那不是孤芳自赏,是骨子里该有的骄傲
3日,是文艺、休闲、美食的冒险
我们跟随电影的脚步,徘徊诺丁山街市
找寻查令十字街84号的老书店,体味那种素未谋面,却注定缘深的感情
驻足繁华的牛津街头,看着造物主的手如何创造出各异的灵魂
随着伦敦眼的摩天轮,整座城的美,一览无余
在大英博物馆,Her Majesty’s Theatre,欣赏那不大懂,却无需言语交流的艺术
梵高画展,一个“天才”画家的诞生,并不“天才”
寻找各式点心、西饼、面包,流连的,还是家乡最入心的火锅味
恍然如梦,如梦如影。
正文
Day 1
Notting Hill(诺丁山)、The London Eye(伦敦眼)
She
May be the face I can't forget
The trace of pleasure I regret
May be my treasure or the price I have to pay
She
May be the song that Summer sings
May be the chill that autumn brings
My be a hundred different things
Within the measure of the day
— 《She》
1999年的电影《诺丁山》,捧红了英国伦敦西郊这一处Notting Hill,
书店老板和女明星的爱情故事,已化为踪迹,消隐在人声里。
街边是小店铺,彩色各异的小别墅。
诺丁山不再是诺丁山,也永远是诺丁山。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坐在街角的一位老爷爷。
他优雅地喝着咖啡,神态安宁地看着来往人群,
脚边,竖了一张牌子,
上面大致写着:“ Would you want to have a talk with me? Maybe we could talk about Notting Hill.”。
游客很多,驻足的很少。
爷爷很有趣,我却没有勇气。
我记住了他,只记在了脑海里。
如今,我多次幻想,
倘若那天的自己迈出那一步,
诺丁山之旅,会不会不一样呢?
一定会的。
但…
愿今后会有个勇敢又有趣的灵魂,与您相遇。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查令十字街84号》
素未谋面的两人,凭着信件交流人生。
很多人认为,这是爱情。
是什么感情,又有什么所谓呢?
很多情感,不是言语就能描述地出。
两两相望,翘首以盼,
这才是最深刻和真挚的地方。
本想在伦敦找一找,这家充满故事的老书店。
可惜,它已经不在了。
取而代之,是麦当劳。
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没了,
类似的故事,还可以继续。
嘿,旁边的小鸽子。
看,灰蒙蒙的天。
街头艺术。
来到伦敦,怎会不去泰晤士河旁,那座高高的摩天轮。
说来可笑,最初看到这座摩天轮,
是电视剧《温暖的弦》,温暖和占南弦拥偎着彼此,在摩天轮里看落日。
那时,未想过自己也会来此一游。
理想和现实,总归有差距。
那天的伦敦天,乌云密布。
坦然接受落差,就不会有失望。
阴天的伦敦景观,也很Nice。
Day 2
Buckingham Palace(白金汉宫)、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馆)、Her Majesty’s Theatre(女王剧院)
白金汉宫,是英国君主在伦敦主要的寝宫和办公处。
早上,我们只身前往广场,观看阅兵仪式。
到达时,人已经非常多了。连城墙上,都围坐着人群。
我无力往前挤,踮起脚,期待能看到一些。
很遗憾,人流的多,天气的热,盖过了想看的心。
更中意的,是广场旁边大片的绿色花园Green Park。
Green Park,名副其实。
大片绿色草地,绿色树木,
挡住了艳阳,驱散了尘霾。
我欢跳在林荫大道上,感受着自然带来的活力。
散步的夫妻,推着可爱的宝宝。
路边,乘凉闲坐的人们。
留下自己的脚印。嘻嘻~
喂鸽子的妈妈和宝宝。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爱,这大片的绿。
穿过公园,我们前往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馆)。
成立于1753年的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
的确如此,还未进入,已被它的年代感震撼到。
英国的博物馆,和中国的很不同。
它庄重但亲民,不会有距离感。
它特别却不特殊,是欢迎着到访的你,去勘探里面的世界。
博物馆太大,馆藏非常多。从亚洲,欧洲,到非洲,美洲,藏品来自世界各地。
古埃及雕像,古希腊罗马雕塑,中国瓷器,日式藏品都有涉及。
当天,我们用了3~4个小时才逛完主要的部分。
自己所了解的太少,走马观花。
记录下自己喜欢的,与之分享。
少女的线条感。
透过光,一定很美吧!
在核桃里雕刻一个世界。
很精致的画,时间很久远了。
颜色和线条保留的依旧完好。
用这么漂亮的杯子喝茶,心情一定美美的。
这么大的书,一定要用巨大的放大镜吧。
晚上,是《歌剧魅影》时间。
在那之前,我还没读过这本小说。对这个故事,也是一知半解。
来到剧院,有种穿越的感觉。
观剧的人,并非都是游客。
大多数,是本地人。
印象深刻的,是坐在我前排的一家人。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位女儿。
那个时代留下的美好,还被现在的人们珍惜着,真好。
这就是传承吗?
歌剧很长,将近2个半小时。
语言的障碍,让我没有办法理解通透。
主人公的矛盾、复杂、脆弱,通过男主的歌喉、肢体、声音,传递到了我这个异国者的心里。
丑陋的脸,并不可怕。
内在的黑暗,才毛骨悚然。
Day 3
梵高画展
儿时学习绘画,老师曾让我临摹一幅向日葵,同一幅星空。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梵高这个人。
对眼前的暖黄色和暗蓝色,单纯地认为,那只不过是颜料的拼凑。
时隔多年,我长大了。
原来,
向日葵,不一定是阳光。
星空,不一定是浪漫。
梵高,不一定是天才。
梵高最有名的画作之一
找寻梵高画展的路,有个小插曲。
英国有两个Tate艺术馆
一个Tate Britain ,另一个Tate Modern。
我认错了地方,去了TM,工作人员告诉我地址不对。
还好当天时间充足,又匆忙赶往正确的TB。
也算是Tate Modren到此一游吧!嘻嘻~
说回正题。
梵高与英国的渊源颇深,这次的画展,讲诉的就是梵高与英国的故事。
如若他没有去过英国,是不是就很难有今日梵高了?
20岁出头的梵高,从家乡荷兰搬到了英国伦敦,供职于那里的国际艺术品交易公司Goupil & Cie。
在伦敦期间,梵高没有创作过一幅绘画,但是他在伦敦度过的时光对他日后的创作有着长期的影响。
早期的他,更多是学习和临摹。
不仅是绘画艺术,文学、写作等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
那时的他,用色并不大胆,明亮。
梵高会先模仿别人的作品,再运用自己想象力为其上色。(别人的作品原本是没有颜色的)
从他的用色,可以感受到他的想象力。
下面是最经典的一幅
《囚徒之圈》,仿古斯塔夫·多雷,1890年
梵高,并非天才。
他是偶然。
前期的努力,往往被大家忽视。
他的确不一样,
他的不得志,他的疯狂,他的自杀,
最终,
梵高像一颗流星,消陨在天际。
究竟是谁成就了梵高
是他自己罢了。
三幅自画像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向日葵》
世界可以不美好,
你所看到的皆可美好。
用明亮色、直接的线条,
传递着你内心的热情。
挣扎着的你,
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传递着你所理解的希望。
这是我理解的梵高。
我眼中的《向日葵》。
最后,记录下难忘的一件事。
看完梵高画展,去泰特美术馆的其他展厅逛了逛。
路过一位老爷爷,我向他点头微笑。
刚进展厅,那位老爷爷突然走过来,向我指了指下面这幅画。
他告诉我:“这是一幅有趣且神奇的画,虽然不知道作者是谁。画中的两位母亲是双胞胎姐妹,她们同年同月同日生,也在同日结婚,生子,最后同年同月同日去世。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爷爷讲完后,微笑走开。
我喜欢这样的偶遇与故事。
谢谢您的热心。
2019.6.29. 完笔
花絮系列之《美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