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的困惑,专业知识也好,自己课外看的书籍也好,明明也细心认真看了,可是怎么感觉在生活中用不上?又觉得,我们生活太忙碌了,有些书看了也不懂,看了也没用,所以有人渐渐就不爱看书了,就放弃看书了。
大抵问题出在忙碌的生活里,没有安排好时间静下心去读懂一本书,以及没有真正读懂一本书,只是停留在表面阅读。
我也是这样,直到遇到秋叶老师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这本书以现代人因忙碌而没时间读书,对书本知识无法运用到生活中为痛点,提出碎片化时间阅读以及书籍选择、读书方法、构建思考模型、做读书笔记等,以此来解决存在的现有问题。
这本书解决了我以下几点的困惑:
1.没时间读书享受生活?——碎片化时间运用
随着到来的快节奏生活,我们每天都疲于奔波,发现一天天时间过的飞快,做不完事的事依旧做不完,更别说享受生活与读书。
事实上不是这样。时间公平的给每个人24小时,为什么牛人们可以做这么多事?
那是因为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何谓碎片化时间?
就是一小块的时间,它不是连续的,完整的。而且每段时间都不长。
生活中存在哪些这样的时间?比如候车时,在公交车上时,教室下课时间等等,都属于碎片化时间。
我们可以用碎片化时间做什么?
比如你在候车时,假设时间五分钟,这三分钟,你可以思考下接下来的规划,可以给朋友回复消息,可以阅读一篇1000+字数的文章,甚至打一通电话解决一件要紧的事。
而类似这样的都是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你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情况,利用不同场合的碎片化时间来做不同的事情。
事实上,我们一天可以利用的碎片话时间很多。而利用好这些时间,就可以大大节约大块时间,也提高对时间的利用率。你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越多,你利用的程度越高,你一天能做的事情也越多。
秋叶老师建议我们把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段以及用途记录下来,以此形成习惯,从而形成一种惯性反应,如下图所示。
大家可依据自身情况,填入表格,养成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习惯,提高时间利用率哦。
2.不知道看什么书
秋叶老师认为看书应该合理搭配这四类:工具书:词典类的参考书;专业书:自己专业方向的书籍;视野书:用多维度观察思考现象的书;潮流书:新出版的书籍。
同时,不同成长阶段选书也是有侧重:小学时工具书,大学时专业书,有了工作经验视野书,任何时候都看点潮流书,保持与社会同步。
但现实中的我们,大都只看单方面的书,而潮流书看的颇多,专业书视野书工具书常常被忽视。
也可能是因为,有些书太过枯燥,我们看不下去。
当遇到你看不懂想放弃又想硬着头皮看下去的书籍怎么办?
不如先放下吧,缓一缓,或许因为你和这本书的缘分还没到,你还不能体会作者的心境,不能站在作者角度去看书。
比如我之前看百年孤独,我看的吃力与勉强,于是我就先放下了。
需要记住的是,不要勉强你自己去硬啃一本书,这反而会增加你对这类书籍的恐惧与厌恶。
3.读书方法
书中介绍了10种读书方法,主题阅读也在其中。但主题阅读应该很多人都看到过,就不重复介绍。这里我更想介绍的是框读法。
框读法的思路可以有以下两种:
第一类:
1.介绍作者(社会地位、人生重要经历、此书写作时间、写作目的)。
2.分享精彩片段:直接分享精彩片段,讲述自己共同经验;分析作者时代背景弊病,作者个人经历,总结此事结果,以及造成结果的关键要素,思考的方式手段。
3.总结书本价值(本书适合的人群、所涉及领域深度)
第二类:
1.书本想要解决的问题
2.作者看到目前社会存在的状况
3.作者认为此问题存在的原因
4.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需结合自我观点,分析可行与不可行)
5.对你生活中的借鉴作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你的解决办法)
个人认为,框读法适用的书籍很多,难易的书都可运用,感觉和以前语文上分析古诗的思路相似,同时也可以将这种阅读的思路变成写文章的思路。
4.构建思考模型-书本知识的运用
是否真正读懂一本书,在于你对书本知识的思考,以及是否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针对这个方面,秋叶老师给出了如下示范:
1.知识介绍: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2.拓展思考:运用知识分析生活的某种现象
3.拆书建议:结合自我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进一步思考
以SWOT模型为例(我做简单介绍):
1.知识介绍:S代表优势,W代表劣势,0代表机会,T代表威胁。该模型现被广泛运用于企业日常运营分析、战略制定、竞争对手法分析等。
2.拓展思考:以该模型分析亚马逊、当当、京东现有优劣势,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并对4个要素进行计分,从而得出目前三个平台发展战略判断。
3.拆书建议:可运用于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跳槽选择等分析,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大抵是这样的思路,用知识分析某个具体问题,从而对知识进行再咀嚼,再思考。
思维构建不仅加深我们对知识的印象,也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内化,从而让书本知识真正成为我们的东西。
5.读书笔记
是否真正将书本读懂,将知识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读书笔记,分享你的理解与看法。
很多人都没有读完书做笔记的习惯,认为有的东西已经在脑子里了。
但其实,读完后做笔记是又一个梳理消化的过程。
那又如何做好读书笔记?
首先,你要先通过作者简介、摘要、目录以及作者经历、背景等了解书本框架,这有助于你初步建立对书籍内容的认知。
第二,将书本速读,建立整体内容框架。
第三,记录启发性、精彩单元。你可以做旁批、页码标注、写感悟发微博、做摘录、绘制逻辑框图。
最后,内化分享。你可以摘录精华写点评,个人认为比较情感类励志类书籍;你可以写书评,诉说你对这本书的看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什么值得借鉴;你可以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PPT,将自己的体会感悟用文字进行描述,用PPT将书本最重要的环节以图文方式表达,PPT的难度会比较大些,可以挑战试试;你可以模仿作者思维写文章,模仿作者的思路,对你的写作是有极大的好处;你也可以与朋友谈论,讨论对书中知识点的疑惑,对其运用的理解等。
最后附上思维导图,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欢迎大家与我一同交流如何读懂一本书,交流读书方法,交流分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