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艺莹33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劳动。
从古到今,劳动的开始似乎是一种愿望与信仰。有了劳动的决心和希望,才能支撑人们朝着幸福富足的生活和未来前进。信仰决定了人们的方向,决定了人们的目标,是人一切行为的出发和归宿。《芣苢》诗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是农妇们采摘车前子草的乐歌,从农妇们雀跃的神情已足以说明因为信仰,所以快乐。劳动的信仰仿佛是冬日晴空中偶尔路过的云彩,看似不经意,实则已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劳动带给人们的,还有生活的动力和民族的力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妇孺皆知,寥寥数句,就把劳动者的辛勤和劳苦写到了极致。这不仅仅劝诫我们要珍惜粮食,更重要的是透过诗人的眼睛,给我们呈现劳动的美丽。劳动劳动,终究还是离不开“动”,也许是只有亲身动手才能体会到白居易笔下“背灼炎天光”的艰辛,才能走进陶渊明“但使愿无违”的舒心与平静。说了这么多,劳动似乎也只是农民身上笼罩的一层薄雾,其实不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发展的小农经济,到现在崛起的大国,劳动是基础,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延续几千年的小农经济里,人们精耕细作,男耕女织,是脚踏实地慢慢努力的结果,后来,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的思想、贸易活动越来越开放,是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到现在,中国进入5G商用时代,跻身科技强国行列,创新、实验是开放共享的基础。无论是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劳动”二字。此时的劳动,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在农田中辛苦的劳作,而是一种脚踏实地成就自我的动力和不断创新实践的推动民族崛起的强大力量。
如此见来,能推动时代更新步伐的劳动不仅仅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传承。
早在《帝王世纪》里记载,“三皇”之首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都要“御驾亲耕”,百姓也要在这天开始下田耕作。晋代文史学家皇甫谧的到了宋元时期,二月初二的含义进一步扩大,既是“耕事节”,又是“劳农节”“踏青节”。可见劳动在时代的发展中源远流长。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值得薪火相传的美好品质。现在讲传承,传的不只是所谓劳动的含义、劳动的事迹,更重要的是回到劳动本身,把其所蕴含的努力踏实的内涵靠实践真真切切地表现出来,这样才是真正的传承。
党提出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力量,国家有希望”正正锲合了劳动的意义与作用,劳动是支撑躯体信仰,劳动是前进力量,劳动是中国的脊梁们的薪火相传。因此劳动是一项事业,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奋斗、追寻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