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也在育家长
——精读《一线带班》有感(二)
暑期已经过半,这段日子里我重新读完了《一线带班》的三到六章,“协助学”写了任课老师应该如何协助班主任,“情感学”记录了师生之前浓浓的情谊,“育人学”记载了好几个育人的故事,“自立学”处理了青春期学生常见的偶像事件。再把这四章读完一遍,除了满满的干货,这一遍我从中又品味到了一种力量——育人的力量。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而教书也是为了育人,育是教的目的所在。育是教育的初心。没有一名教师可以脱离育而教。育人应该体现在一线教师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之前我总觉得育人就是育学生,是让学生能拥有良好的品德,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现在,我读着读着,却觉得在教育实践中,还在育着他人。在教育学术语中,育人的意思是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引领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主语是教师,宾语是学生,而现在我却要把宾语扩充到更大的范围——家长。
在没工作之前,我曾看到过一句话:“一想到当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简直太可怕了!”到现在我还觉得这句话太负面,言之过重。孩子是父母收到的一份礼物,哪有父母不爱孩子。但是在这句话的后面,确实有着许多新闻,孩子在沙滩游玩失踪的时候,家长却在发朋友圈;不小心把孩子锁在车中二十分钟还认为没啥问题;因为孩子一句顶嘴,暴打孩子两个小时……这样的新闻标题,我甚至不敢点进去细细阅读。不能否认的是,大多父母确实需要帮手来帮助他们做一个好的家长。天底下还有哪个人是和家长一样抱有培养孩子的目的的?教师就是其中之一。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是希望教师能一起帮忙教育孩子。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老师能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于不太了解自己孩子的教师,嫌不够关心,不称职。我听到过某老师发牢骚,遇到一位家长问他孩子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吃了多少饭,吃了多少蔬菜和肉,教师没回答出来,家长就在群里抱怨老师一点也不关心孩子。这是大多数人对老师的误解,认为教师就应该时时刻刻关注每个孩子,把每个孩子的所有表现都记在心中。但说实话,这个要求每个老师都想做到,但却是非常难达到的。在《一线教师》里,管老师分享了一份家长试卷,可以测试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他在书里写到:“我相信,对于这次测试,那些将孩子的教育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学校的家长,会有一份特殊的体验和思考”。如果连家长自己都对孩子不够了解,那让一个教师了解几十个孩子有多困难啊。
感谢信息时代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能非常方便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回想起我工作的这几年,可以看到家长们在教育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被应试教育所绑架。一年级刚开学,就有家长来和我聊天。“老师呀,现在能不能学练字呀?”“老师,现在学英语行不行?我怕孩子之后跟不上呀”“老师,家庭作业会不会太少了?只有记记背背够吗?我还是给孩子买点教辅作业做做吧。”……几乎每个家长都向我咨询过关于孩子在校外辅导的问题。能看到,现在的家长都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思在安排孩子的学习情况。在这样的期望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了解了我们班学生在小学低段的课外辅导情况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使在低段,课外辅导也占据了孩子们休息时间的大多数。但课外辅导的效果一定好吗?其实也不尽然。目前教育部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希望家长们能够尽量让孩子们减轻负担,让孩子能改变知识面狭窄(只关注考试科目)的弊端,向各种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成长。在这样的情况中,我思考,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和家长沟通,教导家长如何正确地陪伴孩子成长。就拿课外辅导举例,我想和家长说的是,课外辅导只是辅助,更要紧的是学校生活。家长应该首先充分认识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学习状态,并在与教师沟通的基础上考虑孩子是否需要课外辅导。
教师育学生,更要育家长。一个教师最长也就陪伴孩子六年,但家长却会伴随着孩子大半辈子,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习如何育人,更应在能与家长沟通的时间内把更多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家长,让家长能够在理论指导中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思及此,我又有了新的危机感。只把教育知识放在心中还不够,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应该把理论经过消化后,用最简单的语言教给家长们。这就要求我能够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理解运用,加油吧!从阅读学习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