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老师的课,磅礴大气,一言一行极具感染力。尤其是他对课文潜台词的解读,让我动容,甚至不止一次在心里为他鼓掌呐喊。
这堂课,陈老师始终围绕“赫留金是不是受害者”展开。他对“赫留金”这个人人厌恶的小市民有着设身处地地原谅。这份“同理心”,让我感动。
得一“戳”字尽得风流。第一环节中,陈老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赫留金是不是受害者”,孩子们的反应前所未有的一致——“是”!接下来陈老师让大家在文中找依据。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孩子们都能从“血淋淋的手指头”等多处看出。陈老师继续引导,让大家在“独眼龙”说的话中寻找探案密码。同学们找到这样一句话“他把他的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继而老师让同学们分析“戳”字的妙处。孩子们的回答大同小异——这个词语程度更深,更能突出赫留金的残忍凶狠。在陈老师的步步“紧逼”中,孩子们终于说出了“揭示了赫留金的真实目的,他是故意的,想要勒索钱物”。一语惊醒梦中人!没想到一个平凡常见的“戳”字,竟然就这样在陈老师的课堂上还魂了。和“扎”字相比,“戳”字的力度更大,赫留金无缘无故去招惹一只狗,足见他是咎由自取,故意为之。赫留金的用力之大,还有对一只小狗的无故欺凌,其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其暴力行为的背后掩藏着真实的用意,意欲得到一笔赔偿费。他无端招惹狗,被咬了手指头,鲜血四溅,外表看起来痛苦不堪疼痛难忍,心中却有难以言说的“奸计”得逞后的小小成就感。他是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苦肉计啊,并且自己乐在其中,他用他那“胜利的旗帜”以期博得围观人群的同情,明明是肇事者,却要充当受害者,甚至还想“拉帮结派”,试图让一群人站在他的队伍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赫留金是一个十足的“施害者”!
探秘环境描写和“醋栗”。随着“案情”进入高潮,陈老师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赫留金不是受害者吗”,这个问题可就深刻了。短暂的沉默后,他继续带领孩子们在契诃夫的文字里徜徉,聚焦于文中的环境描写:
“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的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大中午的吃饭时间,饭店居然门可罗雀。而一向人满为患的广场,却是空无一人。就连城市中随处可见的乞丐,都销声匿迹。乞丐向来是城市的风向标,经常出现在城市的繁华地段,而此刻却似乎“不约而同”地消失不见,为何会落得如此境况?字字看来皆是血,作者可谓匠心独具。一个“无精打采”、一个“饥饿的嘴巴”向人们呈现了这个苦难的世界。这段环境描写可谓精彩至极。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经济的萧条,人们的懒散,环境的凄清全都蕴含其中。
看来,赫留金这种近似自残的行为,不是没有原因的。向来人们见了狗避之惟恐不及,又怎么会主动招惹它,甚至将“血淋淋的手指”作为胜利的旗帜向人们炫耀呢?!原来,是这个罪恶的社会——这个让人沉闷压抑敢怒不敢言、人民食不果腹穷困潦倒的万恶社会!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人们每天醒来要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活下去,谁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呢?从这个程度上讲,赫留金是受害者啊,他这种自卑自残自贱求生方式的背后,正是这个亚历山大三世统治的社会!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警察,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粗罗,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
陈老师继续让孩子们探索“赫留金是不是受害者”的解读密码。乍一看,这一段似乎和问题无关。但陈老师本着“在文字里出生入死”的精神,连注释都不轻易“放过”——醋栗:一种落叶灌木的果实,果期7—8月,夏季浆果,可以吃。是啊,醋栗是一种“可以吃”的东西,潜台词是什么——“可以吃”但一定是“不好吃”而且一般情况下“没人吃”!文中的这位警官,粗罗里居然盛满了醋栗,作为俄国中上层阶级的警察,都把醋栗当作了主要吃食,而首饰匠赫留金,生活不是更凄惨吗?首饰作为女人生活点缀的附属品,那是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会有的考虑。眼下这种境遇,连吃饭都成了天大的问题,至于“首饰”?还是别做梦了……赫留金,这个社会经济繁华背景下极有可能发财致富的小商贩就在此刻沦为为一口饭而自演苦肉计的可怜人,他也不过是社会的受害者罢了!如果能活下去,谁又会想出这种“馊主意”呢!
君姐说,人生就是不断修行的过程,一路修行做老师。我想说,修炼一颗敏感的心——一颗对文字敏感的心,是每个语文老师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