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班时,我见到我的同事——湖南企发文化传媒的员工正在填写某个问卷调查。看见我进来了,便问我问卷调查这东西到底是不是客观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某部著名政治喜剧中的一集,所以当时我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并告诉他只有在调查者想要一个公正客观的结果时它才会是客观的。
询问方式
在我们向他人进行询问时,如果我们带着强烈的偏向性,很容易影响他人的答案。比如说下面这种对话:
“你昨天见到xx了吧”
“应该没有吧,我没太注意。”
“你确定?再仔细想想。他们都说你见到了。”
“那可能是我看见了,但是自己没注意,所以没什么印象。”
这种或者是类似的对话会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询问者的预设偏向性和强势的态度,让被询问者的答案从“没看到,因为我没印象”到“可能看到了,但是我没印象”。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说被询问者撒谎了,他态度的转变只是单纯的因为询问者的强势让他开始不信任自己的认知。但是这种方式只可能会影响一些模糊的,被询问者自己不太确定的答案,对于一些坚定的被询问者来说是没有效果的。但是有那么一些方法,可以让被询问者的答案与自身想要的相同、趋近。
比如在同样的场景下。
“你昨天aa点在oo地方吧。”
“是的。”
“是在那抽烟吧。”
“是的。”
“应该还有人和你一起抽烟的,对吧。”
“没错。”
“你注意到xx了吗,他也在那抽烟。”
“没注意到。”
在这种询问方式下,即使被询问者真的没看到xx,大概率不会质疑xx是不是真和自己在一起,而是会觉得是自己忽视了,没注意到。
在不同的询问方式下,获得的答案也有不同,而第二种方法被看做是引诱、引导被询问者说出自己想要听的话。所以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说对于嫌疑人的询问,对于证人的询问这种方法理论是是被禁止的。
问卷调查
在问卷调查中,该类诱导的方式更容易出现,因为问卷调查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是大家的普遍认知。同时,由于人类思维的连贯性,会不由自主地将问卷中的问题进行相互联系。所以说问卷调查中,只要调查者想,并拥有这种能力,那么最后的调查结果肯定是趋近于调查者想要的结果。例如《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一位有较大争议的角色杰斯,通过不一样的问题,可以让同样的人对该名角色的评价完全相反。又比如,在《是,大臣》中,里面的角色也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展示。
所以在现在的研究中,除去问卷数据,问卷是要让大家能看到的,只有大家了解了你的问卷设计后,才能断定问卷中是否含有诱导性,数据是否能反映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