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正月初四村里举行“女儿回娘家”活动,照往年,我早于初二初三日就回县城去了。
因为,说实在的,这些年来,这年过的一年不如一年。并不是说我们的生活质量(特指物质方面)下降了,相反生活质量逐年在提升,但可供我们欢乐的活动却越来越少了,再也看不到小时候过节时一派热闹的场面。
小时候,无论大人小孩,一年当中最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俗称过年。
那时候,一年到头才能吃上几顿丰盛的大餐,所以即便是光啃着骨头也会觉得很甜;
那时候,大人们在家杀猪牢鸡,煮饭做菜,小孩子们就到村边空地上,玩陀螺游戏;
那时候,村里村外很多人拿着电筒擎着火把,挤进村旁那个如迷宫般的山洞里,玩上一整天;
那时候,长长的公路上到处有年纪正轻的男男女女们,对唱山歌,表情达意,很多人就这样成了眷属;
那时候,还能到乡府驻地,观看一两场露天电影,回来后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
……
而现在呢?在这个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里,大人们大多除了吃就是喝,孩子们除了放放鞭炮,玩玩手机,也几乎没什么玩头。
似乎,又确实,除了酒肉和鞭炮,其它的都消失了:
陀螺不见了;
山洞不游了;
山歌不唱了;
电影也不看了;
……
十四岁的大女儿就因为太无聊,刚过初一就一直催着我回去,毕竟县城才是她的乐园。
幸好,还有“女儿回娘家”活动作为借口搪塞她,而小女儿又有表演节目,她才答应再住几天。
女儿回娘家,顾名思义,就是外嫁女回到村里,同父母兄弟姐妹们叙叙旧,尽尽孝。不管你嫁多远,也不管你嫁穷嫁富,还是嫁好嫁坏,能回来的都回来。女儿们回村后,先各回各家看望各自家人,再于定好的日子集中在一起,开展一系列活动。
初三下午,我约上宝叔,到此次活动主场地----新村部办公大楼前去看看。
刚走到公路上,路边,房子前已聚集了好多人,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从人们的话语和表情中,看出他们对这次活动的支持和期盼。
我们朝着村部走去,迎面是一个用几根木头搭起来的简易木门,木门两侧贴着一副对联“棒萱恩深深似海,儿女情重重如山”,横额是“欢迎女儿回娘家”。
这副对联和村头路口另两副对联遥相呼应----
一副是“没有祖宗根何在,无在父母身那来”,横额是“父母一生的牵挂,儿女常回家看看”。另一副是“祝兄弟姐妹新年快乐,祝那乙老家梦想成真”,横额是“我们女儿回家啦”
从木门进去数十步,就到了活动的主场地----村部操场。
只见操场上张灯结彩,人头攒动,男人们和媳妇们正在忙碍准备着第二天的物事:有杀鸡杀鸭的,有劈柴烧火的,有拉灯布线的,有试唱山歌的,有排练节目的……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高个,帅气,潇洒。不用看第二眼,就知道是我们那乙村的大帅哥----世东。现在虽然已是大叔,但帅气依然不减当年,且一点不显老,羡熬很多同龄人,和不同龄的人,如我(他比我长几岁)。
他转头看到我们,热情地招呼了几句,又转身忙去了。
据说此次活动就是由他和我的堂兄上革兄,及村里几位姐妹们发起的。所以为保证活动的成功举办,他可不敢有半点马虎,否则弄个不好,就会遭“百妇”所指,吃力不讨好。虽然他的为人和长相很讨她们的好,但也绝不敢冒这个险。
我们自然理解他的心情,故只观看了正在排演的几个节目,就回家去了。
初四上午,日头高照,天气晴好,天空做美。
十时左右,我赶到村头路口时,公路上已挤满了人,第一项活动“女儿走村过田”正要开始。
只见数十名外嫁的女儿们,在公路中间整齐地站成几排,她们身着统一服装,脸上化着淡装,打扮得花枝招展。排在最前面的,是四位年轻漂亮的外嫁女儿,她们头上戴着壮族传统的漂亮帽子,身上穿着节日盛装,手上拿着一条横幅:女儿回娘家。
另有数十名在家的媳妇们也统一着装,排成两排,分别站在路两边,夹道欢迎近嫁远嫁归来的女儿们。
在四周男人们的催促声中,在活动组织者之一“的蔷”的一声令下,活动开始了。
女儿们迈着轻盈、从容、自信的步伐,从大家面前走过。她们有的挑着玉米,有的拿着鸡蛋,有的抬着糯米饭,有的举着红伞。媳妇们边拍手边高喊“欢迎欢迎,欢迎回家”,她们兴高采烈,喜笑颜开。男人们则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一难得的温馨场面。
因为自小就外出求学,工作后也很少能回来,很多女儿媳妇我都不认识,只依稀能够认出几张比较熟悉的脸。除了自家三姐妹,韦家几朵“金花”,还有几位堂姐妹,如嫁在广东的爱兰,嫁在浙江的姑娇,嫁在湖南的"的买"等,她们都从老远的地方赶回来了。
女儿们走先,媳妇们走后,她们鱼贯而入村头路口,沿着她们熟悉的道路进入村庄,过了村庄,又从田间路走过。
这条田间路:
留下她们太多的回忆;
洒下她们太多的汗水;
回荡着她们欢乐的笑语;
漂荡着她们动听的歌声;
……
望着熟悉的村庄,看着四周的田野:
有些人在默默感叹;
有些人在快乐诉说;
有些人在强忍泪水;
有些人已热泪盈眶;
……
走完田间路,再从对面村边走过,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公路上。
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女儿们和媳妇们由木门进入了活动主场。在这里即将开始第二项活动:陪伴年迈的父母亲们吃一顿大团圆饭。
老人们早在这里焦急等候,他们是多么等待这么一天呀!我看到村里很多老人都来了:
六十多岁的老人来了;
七十多岁的老人来了;
八十多岁的老人也来了。
我看到在家的伯母“把坚”来了,远在金城江的“丫挨”来了,连站成直角、走起路来颤巍巍的“丫印”也来了,她们都已八十几高龄,但她们却早早到场等候,和其他老人一起,等候那一个生她养她疼她的人,等候那一颗真心爱心孝心,等候那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
当女儿们媳妇们依次坐到老人们面前,不停为他(她)们夹菜、唠家常的时候,我看到好多人喜容开怀,好多人欢声笑语,好多人哽咽难言。
这温情、温暖的场景,一直延续了很久,很久。感动着他她,感动着你我,也感动着公路上围观的邻村人,过路人。
在温馨的氛围中,第三项活动开始了。
第三项活动是节目表演,由孩子们表演《感恩的心》等歌舞节目,向老人们致敬。
令我意外的是,原节目主持人荣东因感冒,临时叫我大女儿及一名男孩主持节目,我大女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且主持几个节目下来毫不怯场,直让我刮目。而她也得意地问我怎么样,我立即给予肯定并鼓励,就像支持小女儿参加节目表演一样。
我并不是要她们出风头,而是趁机培养锻炼她们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最后一项活动是山歌对唱,这是最吸引大家的节目。很多人早早坐在台下,等着歌手们上台一展歌喉。
既然是对唱,当然是分为男女两队。一般规则是两男为一组,对两女一组,第一组男女如谁先词穷歌尽,对不上来了,就败下降来,第二组递补上去,如此循环,直到赛出第一名,然后分等次给予一定的奖励。也有纯娱乐的,会唱的都可上台对唱。有时能唱一整天,直到深夜才散场。
因为基本上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我早早就回来了。但回到家里,依然可以听到他们优美的歌声从喇叭里传出来,随着和熙的春风,传过小溪,传越田间,传上高山,传遍村庄的每个角落,传入人们久违的耳朵中。
据说,组织者还从外村请来了高手歌师,上台对唱,为的是让人们再次听到最优美最纯粹的壮歌,唤起人们特别是老人们最美好的回忆,让他(她)们在风蚀残年之际,还能感受到温暖如春的亲情,还能忆起很多年以前的点点滴滴。
因为,他(她)们也曾年轻过,他(她)们也曾歌唱过,他(她)们也曾有过浪漫情怀。
而这歌,一唱就到深夜。很多老人一听就是一整天,有些经不住女儿和媳妇们的苦劝,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近几年来,巴马逐渐成为旅游养生的热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巴马旅游,居住养生 ,自治县党委和政府充分挖掘一些逐渐消失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让它们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女儿回娘家”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但这样的活动,一般不由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组织,只是由各村各屯按照群众的意愿,自行发起,其目的主要是弘扬孝道,发扬优良传统。
这两年,全县各村屯先后发起 “女儿回娘家” 活动,确实吸引了不少人,也留住了不少传统。我在想,如果在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能少一些攀比,少一些浪费,多一些朴素的有意义的节目,比如玩灯迷,踢毽子、打陀螺比赛或举行各种球赛等,男女混合组队,就像山歌对唱一样,那么,相信这样的活动将会更吸引人, 更得到广大村民的肯定和支持,也更利于传承发扬我们的文化传统。
我这样想着,闭上眼,仿佛又看到了:
陀螺又有人打了;
山洞又有人游了;
山歌又有人唱了;
电影又有人看了;
……
而这年也越过越有味,女儿也愿回乡下多住几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