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月活动告一段落之后,脑袋总是不灵光,有时候需要提点什么好的点子,话到嘴边,感觉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天石告诉我,这叫“屁股决定脑袋”。
我深以为然。
回忆一下8月参加值月活动的心理路程,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这一点了。
很多做知识变现产品的人,天天忙不迭地向我们在灌输一种观点,“你是落后的,为了不落后,你必须要学习,要做终身学习者”,至于学什么呢?“来听我的课就对了”。
我通常把这种付费知识,称作“为学习激情买单”。而这种付费带来的知识,如果无法应用于你的生活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另一种变向的智商税。
就像我们刷知乎、Quora上的精彩问答一样,再精彩的问答,哪怕你全文背诵得下来,你也永远讲不出来,即使照本宣科讲出来了,也讲不清楚。更不用说把这些观点和结论直接用于自己的生活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
因为得出这个结论的人,并不是我们自己。
所谓知易行难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做软件研发工作时,延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无论是多么经验老道的职场老油条,都会多多少少延期。因为当我们接手一个新的项目时,总会拍脑袋一想,这不就是俩小时的活嘛,然后实际实现的时候,也许有一个小的异常情况没考虑到,就带来了几个小时的时间耗费。而这些各种异常情况的解决心得,就是招聘时所谓的从业经验。
高考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世界上并没有太多知识是经过时间检验后正确无误的。大学课本里的每一项知识都是近百年才发展起来的,甚至是近几年内才发展起来的。它们其实远不可靠。而对这些大学课本甚至论文进行转述的文章,会把各种复杂遮掩了起来,让结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美好的镜中世界。
一个简单的例子,“时间管理”已经是一个有非常多理论和实践支撑的知识体系了。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基础理论是,把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和紧急性划分为四个象限,然后再排哪个先做,哪个后做。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只要你开始去尝试,就会发现一个事情如何拆分成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又究竟属于哪一类,这个任务究竟需要几个蕃茄时间,这一系列的问题多多少少会让刚刚开始时间管理的你抓狂吧?
而只有自己尝试过了,思考过了,然后把经验再讲给自己听时,才会发现一切都顺畅了。
那么怎么才能对一个概念理解得够深刻呢?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去尝试,然后像转述人一样思考过就成了。
在做值月生工作前,自己站在旁边者的角度上也想了很多,怎么都觉得这事应该难度还可以。只有当自己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做一个月的值月生,真的像带领一个小的创业团队一样,如何去调节学习氛围,如何去照顾不同诉求的同学的注意力,如何去调节志愿者和班级其他同学的情绪和节奏,如何化解危机,如何保证长期的坚持等等。这些问题,真的不是简单想想就能找到答案的,也不是看一两本书就能完全做好的,只有自己真正去做的时候,带着具体的问题去思考,去查阅经典的书籍和前人的智慧,才能把已有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也只有把自己当作这件事情的Owner,才会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思考,才可能把一件事情尽量做好的同时让自己也有最多的成长。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强大威力吧。通常,只有当我们真正在一个角色上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想清楚这个角色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但这也是这种习惯的问题。
然而有能力做好一个角色,和先拿到做这个角色的机会之间,似乎有点像鸡生蛋和蛋生鸡的悖论了。
通常我们并没有机会去做另一个角色的事情,有的时候也许是经验还没到,有的时候会动力不足,这似乎是自己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但好在我们有强大的换位思考的能力,如果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把自己当作这件事情的owner,让自己对任务的成败负责,对任务重新做拆解,我们就实际上做了那个角色的人才能做的事。
我尝试用这样的换位方法思考工作中的问题,当自己领到一个新的开发任务时,自己会先把自己当作该项目的owner,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由自己来承担,这样,自己就会把别人给我拆解好的子任务重新拆解一遍:
“我们究竟要解决什么根本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拆解成哪些必须要解决的子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子问题,涉及到哪些协作的角色,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如何平衡各方的诉求?如果站在不同参与者的角度上看,他们如何评估这个问题?”
这样想一遍后,有时候会对自己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的时候甚至可能推翻原有的工作划分,想到更好的点子。
其实费曼学习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学过一个新知识后,如果能把自己当作知识的owner对知识进行复述,甚至给别人讲一遍,理解程度又有什么理由不深刻呢?
所以,“屁股决定脑袋”,但我们也可以通过换个位置思考,让屁股挪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