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写到:可不要小瞧孩子的内心,那是一个发育中的微观宇宙,也是一片能种下任何可能的净土。
分享两段和孩子的周末对话。
对话1
这周孩子说,“妈妈,学校就是一个国家,班级就像是一个个郡县,班主任就像是县长。班干部就像是各个官员,班主任决定了这些人的职位。学习委员就是文官,体育委员负责操练,卫生委员是班级里的保障,保证班级的环境干净整洁。”
我感觉他说的有些道理。
接着儿子又讲戚继光,说戚继光为了抗倭做出那么大贡献,结果被发配了,皇帝否定了他所有的功绩。
儿子说因为词组听写错了,班主任不让他做卫生委员了。他感觉班主任像皇帝,而他就像戚继光。原来孩子重点不在讲历史,而是在说他上一周在学校发生的事,很委屈,也很失落。
孩子有些失落,同时他又自己安慰自己说,“挺好的,我每天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早早回宿舍了,再也不用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了。”
他在乎的不是什么卫生委员,而是感觉自己平时的付出老师没有看到,因为作业没达到老师的要求就被否定了。
我说“老师可能想让你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学习上,卫生委员这个岗位很辛苦,老师想轮流让大家做,让每个孩子都有班级责任感。你做得很好,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听了这些,他情绪好点了。大人常常刷存在感,孩子也有存在感,也需要被看到。
对话2
孩子上周五期中考试,接他回来的路上,他说:“妈妈,我们中国孩子的学习是跨鸿沟,跨过去就过去了,过不去就是过不去;而国外的教育是阶梯的,可以一步一步的走。”
估计期中考试自己不满意。
不知道他从哪看的理论,先不说对错,在孩子的世界里,他现在对很多东西有了他自己的认知,慢慢也有了自己的判断,这中间有正确的,肯定也有错误的。
某段时间他是积极的,偶尔也会开小差,消极不想努力。
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唤醒孩子的自驱力,想保持优秀就要足够努力,找方法,有规划,有目标。失败了不是你不好,而是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做错了没关系,总结一下,下次再来。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和受挫能力。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围着你转,可以迁就你,但在社会上和学校里,没人会处处让着你,处处照顾你的情绪,让你开心。爸爸妈妈可以做你永远的后盾,但你也要足够强大。
抗挫折能力,是孩子一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