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说话,印象中是有人采访王志文,为什么不结婚。他说他没有找到这么一个人:半夜突然想和她说一句话,她不会说自己是神经病;无论和她说什么,都不担心这句话会带来麻烦。找不到这样的人,他就不结婚。这大概就是现在流行的“宁愿孤独,也不将就”吧?
有个能说上话的人真那么重要吗?当时很不理解,觉得他很矫情。活该打光棍。
可是,现在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找了这么一个人,你说的他不感兴趣,有时可能嗤之以鼻,或者漠然以对,甚至强烈反对。鸡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确实非常痛苦。所谓琴瑟相和,实在是有共同语言的幸福。
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对本该相爱的夫妻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会出现白眼加上“神经病”的贬低语,会出现“我没法跟你沟通”这样咆哮,“我俩无话可说”的无奈。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你和他说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觉得是好玩的事;你和他说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他认为是童年趣事;你和他讲自己干的愚蠢事,他认为你就是那么真实可爱……如果有,这个人一定是王志文所说的那个人,对上了那句看似简单,却很朴素的真理。 能说上话就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两个人之间,能够做到讲话很随便,不用担心冷场而无话找话,不用为了客套说虚情假意的话,不需要为了显摆夸夸其谈,不需要赚得感激而邀功请赏,似乎一切又可以在不言中。这种人算不算得上知己?
如果有这么个人,不管是把酒话桑麻,举杯邀明月,话巴山夜雨,会不会都有微风流淌,其乐融融的感觉?
如果有这么个人,即使不说话,就是默默地对坐,一杯清茶,一本小书,一个微笑,都有悠悠情思,无声胜有声的满足。
上网查了查,王志文终于结婚了。看来是找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了。这实在是幸福的事!想起昨晚看电影,我为影片《我不是药神》中癌症患者无钱吃药难过得多次流泪:为吕受益终于要死去,他的妻子跪求程勇给她药物;为老奶奶说自己想活,可有无钱买正版药;为黄毛终于肯回家看看,而剃了头发的纯净的笑容,转眼变得狰狞,胜利逃脱却被撞死;为程勇在法庭上轻声说希望患者能有药可吃的时候,我一次一次没有出息的留下了眼泪。我旁边那个人“切”了一声,似乎我忒多愁善感了些,或者他在心里认为我“真无聊”吧?
找一个能说话的人真会那么难吗?
茫茫人海中我们认识、接触,相处的人不会是三个两个,但能做到能“想什么时候讲,讲什么“都不用顾及的人,却岂止是凤毛麟角,简直是千里难寻,只好无处话凄凉。要不要像范仲淹叹一声:“咦!微斯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