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奶奶家看望爷爷奶奶,正遇上小姑妈也在,就顺道坐在一起烤火聊天,聊着聊着,小姑妈突然间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半天没反应过来:“你看看你身边还有没有没读书的女同学,介绍给洋洋呗。”
姑妈是爷爷的小女儿,爸爸的亲妹妹,她的儿子洋洋,也就是我的表弟。爷爷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虽然算得上是一家人,但是她的家境生活跟我们几家比起来并不算好,她自己没有工作,现在家里请她每天来奶奶家照顾两位老人一个月给一千多块钱,嫁给的姑爹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只是到处打打散工,洋洋没有读高中,去读了大专,现在在做工程的公司里一边上班一边自考本科。按理说这样的家境算不上突出那对于给自己家孩子找对象的要求上自然不能太高,但是姑妈把没有读书这个条件放在首位我真是无法理解。
我现在也是刚刚进入体制内工作,算是脱离了学生的身份踏入社会所以家里多多少少也会提到一些结婚的事,妈妈跟我说找对象还是要看人,如果人好上进孝顺的话哪怕学历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在我看来,妈妈说到的学历低一点也可以接受跟姑妈所说的没有读书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了,前者是在已有条件基础上的适当放宽,后者则是一种对自己所有条件不自信的一种自卑。
我想了很久,最终得出姑妈说出那句话原因,一是文化水平不够,二是发自内心对自己的自卑从而对孩子的自卑,而且这两个原因是因果关系。
我知道,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对一个人的唯一判定标准,但我觉得脑子里面有东西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培育下一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0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一度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很多次,在那些人眼中,没有文化通过体力劳动也能获取跟文化职业相同乃至更高的薪酬。现在回想过去,那些当初说出这些言论的亲戚朋友们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自己除了用体力换取酬劳外基本没有其他技能,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越来越没有出头之日。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们的下一代,我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没有看到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只看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满足当下的心态。父母没有文化并不是影响他们成长的最严重的不利因素,最严重的是父母对于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轻视。现在的很多成功人士商业大亨,自己就是出身农村,父母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但正是勒紧自己裤腰带也要让孩子读书的理念,才让他们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出了精神的贫瘠。
现代社会发展是飞快的,没有文化的群体依然可以享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但是作为没有能力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他们只能是生活在最底层。不同层次生活带给他们的冲击是巨大的,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内心的自卑。这种自卑并不需要表现出来,而是体现在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各种事物的理解与沟通上。就像我的小姑妈,给他的儿子找对象首要条件是没读过书,她知道现在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学历一抓一大把,自己家庭文化水平不高,家境也不好,就只有将找对象的标准放到了没有读书的群体里面,但是这样群体里找到的人,对于她儿子的下一代又有多大帮助呢,是否又将他们的经历重演一遍?继续在社会底层里过着这样的日子?如果当初她重视儿子的教育,努力让儿子上大学,结果是否就不一样了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一个小孩出生到成年,十几年生活中的耳读目染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所灌输的理念都要深刻,而父母的为人、性情、世界观价值观无形中也决定了孩子日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我并不排除个例,但是放在绝大多数人中,一个乐观的孩子身后一定有一个乐观的父母,一个自卑的孩子身后也会有一个自卑的父母。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未来的中国社会是必然会划分阶层的,这种阶层的划分无关政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突然想到家中的一些远方亲戚,有一次看到家族qq群里他们聊天,一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孩子自豪的打出这样一句话:我现在是监工,厂里的人都不敢惹我!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得到他的洋洋得意,但是转眼又为他感到可怜,他的人生巅峰难道就只是厂里的监工么?同时又感到可惜,纵然是在厂里做工,但是好歹也是身处一二线的大都市,他们没有将城市的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资本而只是看到的各种灯红酒绿,有那吃喝玩乐的经历多去学习或者去开拓业务多好。每每过年回老家,也会听到他们说大城市如何如何,他们也只是城市的过客,那些经历也仅仅作为谈资而已,这个时候我就想,现在我们每到过年回家还会见面聊天,但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的子女,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也许除了这一丝血缘关系外就再无交集了。
回到主题,我还是觉得知识文化很重要,这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但是知识可以让你看清自己,让你改变无知、懒惰、自卑,让你知道这个世界原来这么大这么有趣,更可以让你的孩子了解到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虽不能说让他赢在起跑线上,至少让他们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在起跑线上蓄势待发,等待枪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