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岩井俊二的《情书》,很是动容。镜头处处充满干净的感觉,画面光线简洁有力,令人心旷神怡。
私人很喜欢这种观感。有些电影,没有悬疑紧张的刺激,就像这样,非常舒服,也饱含着情绪。
遗憾的是,在当今片子扎堆的国产片里没能找到这种感觉。打开电视机里想找一部电影来看,在选片花的时间越来越多,简介的剧情显得五花八门的夸张,实在令人提不起兴趣。正片要不就是彻底的无厘头,不知所云,为搞笑而搞笑,要不就是故作玄虚,令人摸不着头脑。舒服这个观感,都不知道有多长时间体验过了。
所以,岩井俊二来拍华语片,一边有些信心,一边有些担忧。
终于,看到了《你好,之华》。
让人充满的信心的地方,很明显。演员的选角,从主角到配角,清一色的演技派。演员从头到尾的演技至少去却了生硬造作的不适,当中饰演之华女儿和少女时期的张子枫也能稳稳地扛起队旗。这一点,我真是诧异岩井俊二的选择,一个日本导演竟然这么会挑人,怀疑可能是陈可辛帮了他的一个大忙。
画面贯彻着岩井俊二式的执着的美,镜头保持干净明亮,屋子里的光线在白天也强烈到像是打了白光灯,尤为明显的是之华常去的图书馆。虽然夸张到连我此等业余人士也觉得不妥,可就是愉快地接受了。虽然如此,晚上的画面同样令人舒服。就最难忘的是之华去找之南的儿子晨晨,追到一个阶梯那边,镜头从仰视角度拍上去,一束昏黄的路灯灯光从上面打下来,形成了整个暗黑的阶梯环境唯一的光线。这种画面不就是我们平常文艺青年最爱的拍照背景吗?活在很久的国产片的魔幻调色中,突然看到我们国内正常的生活场景,竟有些热泪盈眶。
可是,岩井俊二并没有在剧情上花心思搞创新。个人认为,很大部分还是沿袭了《情书》的书信情节,把写信这回事放在了中国来说。虽然个人也很喜欢写信回信这个来往方式,但活在当下的我已深知,当代人宁可发疯似地找回密码或找另一台手机上微信,也不会有人想到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写一封信,然后怀着虔诚的心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如此这般地去完成整个流程。电影表达的这一种方式,还是停留在《情书》那个年代的美好,没有走出来贴合中国实情,一句话来说,就是太仙了。过去,我们喜欢《情书》,是因为在它的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里确实有可能发生的,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不太大,现在的确仙得无法让人诚服。而且,他爱她,她爱他,他不爱她的模式也是平实不过的老路线。所以,在剧情方面,我实在举不起比0分更高的分数。
希望下一次拍出《你好,之华》的,不再是岩井俊二,而是一位有个性的女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