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沈阳考试,偷懒没有规划路线,只好下车后驻足于一处公交站牌下下载地图。茫然四顾,注意到站牌附近有一处小巷,巷口立有小牌,上书“长脖子胡同”。
一直认为胡同是北京的专属文化。现在看来其实它也是专属各地的市民文化,但凡是胡同也都多多少少带有北京胡同的影子。北京的胡同名部分有考据,例如皮库胡同等;绝大多数则是充满生活趣味,往往是市民凭直觉混叫的,如狗尾巴胡同。
此处的“长脖子胡同”,不知曾经是否住过一位长脖子的人,如何情形才被人熟识,成为代名词。可能是当时脖子长度独此一份,颇为稀奇的吧。总之,比较其他胡同名,此处“混”更重吧。
胡同取名随意性很强,多是民意。但街道、公园取名,多是正式。家乡小镇扩建,多了几条街,两处公园。名字都很大,镇南的公园叫“南湖公园”,镇北的公园叫”北海公园”。其实,北海没海,只有一个灯塔;南湖一片小湖。这个小镇很小,在籍人口不过二万余人,面积也很小,从西面到东面走路不过一个小时。起这么宏大的名字,失去了许多韵味。如果能融入更多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会更有趣味。例如公园名是否可以是蒙语音译呢。只是一些小小的改动,更有特色。不过也可能是认为音译绕口不易读、易懂吧。
无论是胡同名还是其他,我终究是希望能多点韵味,令人想要追溯源头的好奇感。但这终究是需要历史的沉淀,为生活疲于奔命之余,可能也没有人会在意这件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