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接到的案例特别多,比如一位妈妈的信息:
“付老师,孩子不太有时间观念,写作业很认真,但是半个小时能干完的事总是一个小时才完成。
我想让她练习自己规划时间。但是昨天的作业又超过十点才完成,所以我没有给她签字。如果有什么惩罚让她自己承担吧。
最近我想让她自己安排写作业和做常规作业的时间,但可能是以前依赖我惯了,总是效率很低。
我想这学期锻炼一下她,让她每天自己列计划,我不提醒了,如果十点之前完不成作业,我就不签字,您看这样行吗?或者您有别的办法吗?想听听您的建议。”
面对这样的信息,相信很多老师已经见惯不惯了,于是付老师的回复只有三条。
第一,家长也在陈述中表达了孩子有一个很难能可贵的品质:认真。而家长所说的孩子不太有时间观念,是以家长为标准的,家长认为,这个作业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半个小时”是家长的标准,孩子用了一个小时,而且是在很认真的情况下,这也算是没有时间观念,付老师想弱弱地问一句,可不可以不要这么武断,半个小时的作业用一个小时认真地完成,难道不是在精益求精吗?难道不是一个对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吗?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放置一种“只有焦虑才能带来安全感”的情境中,仿佛只有自己对孩子不满意才是认真的家长,孩子愿意认真地写一个小时的作业,说明他是沉浸其中的,应该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目标在认真,这样的孩子求之而不得。
第二、三四年级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过渡时期,不管是孩子的学习生活,还是身心发育,都是需要关注的,尤其是低年级已经在持续陪伴、持续关注的孩子,好习惯能否持续下去,中年级很重要,我经常跟家长说,有两类家长不可怕,一类是完全对孩子信任,深入骨髓地尊重、信任、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家长,一类是对孩子持续陪伴、持续关注的家长,这两类孩子的习惯都不会太差,最怕的是对孩子忽紧忽松的家长,听了一个讲座,回来就对孩子严加管教,看了一本书,赶紧对孩子彻底放手,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没有定力,缺乏主心骨。
第三,付老师一直强调“大人有意识,孩子无意识”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想逐渐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把控时间,也需要在一种循序渐进的状态中进行,切不可大撒把:我不管你了,你自己处理吧!就像孩子学走路一样,本来扶得好好的,突然就松手:孩子,往前跑吧,妈妈不陪了,出现问题你自己负责任哦。家长,您放心吗?大人心中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放手,从手把手的松开、到言语的松开、再到眼神的松开,关注的松开,一定是一个“孩子无意识”的过程,正因为孩子无意识,所以他是可以接受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不会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和逆反心思。
经常给家长打一个比方,孩子小时候学走路、吃饭,您尚且可以循序渐进、适时鼓励,怎么现在孩子进行技术含量更高的学习的时候,您反倒不能了呢?毕竟成长路漫漫,有爱才能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