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第一天是听着打雷的声音醒来的。
好像每年四月都是这样,连着一段时间都细雨蒙蒙,偶尔暴雨。
起床眺望远处,一片雨后嫩绿映入眼帘,让人心情大好。不禁想起韩愈说的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些小草真的是稀疏的吗?但是远看真的很美啊。
我穿好衣服下楼欣赏骤雨初歇后的春色,远处看起来朦朦胧胧的美景,走近一看确实稀疏矮小的小草,与平日里的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是胜在被大雨打击后依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努力向上的韧劲,让人无法忽视的坚强。
其实我不喜欢下雨。
下雨给我的感觉是悲伤的,好像是上天不开心,所以在哭泣。
但是下雨天的好处就是我可以拥有更多安静的独处时光,看书看电影,思考人生,做很多平时不会去做的事。
下雨天的我好像是一只被雨淋湿的猫,会窝在一个角落暖和自己,放空自己。
我会天马行空地想象,远方的人此刻也在经历下雨吗?他们对雨的感情如何呢?不同职业的人是否会因为下雨而有不同的一天?下雨天好像很容易出交通事故,不知道这一刻,是否有人不小心离开了这个世界.......
好像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但我发现我每次对人生的思考都是从这些无关的问题开始深入的。
就好比今天,我由这些问题联想到了人生的两大终极问题:生与死。
就我目前来说,看过的关于生与死问题的书籍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就像个无知的小孩一样开始探索,试图自己寻找生死的答案。
每个人的出生都是自己不能选择的,从降临到这个世上的那一刻开始,命运的安排或许就已经开始:有什么样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家境,有什么样的大环境,会收到什么样的教育,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的性格又会是什么样.....这些好像都一环扣一环地影响着自己的人生的轨迹,跳出命运圈子的人后几乎很少。
看纪录片《人生七年》,来自底层的孩子们,只有一个孩子长大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大学教授。
纪录片底下很多人感慨人生果然像是一场接力游戏,有些人的出身就已经决定了他的上限。
可我的脑海里又出现一句很多人喊的口号:我们的人生不应该被别人定义,我们应该又不设限的人生。
不得不承认,的确有很多人因为这句话而充满希望努力奋斗,最终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只是命运改变的程度不同而已。
《人生七年》里的底层小孩就是现实中属于大多数的普通人,看到与自己相似处境的人几十年后的结局,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平庸的一生,这的确让人沮丧。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是不可复制的。与其这样悲观等待所谓的平庸结局,改变心态迎接挑战至少能让人更有希望吧。
如果一个人活着的几十年里都没有过希望或者期待,只是麻木地等待,重复一天又一天的生活,那未免太可悲了。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不容易的,生出来很简单,活下去却很难。有些人选择死亡。
除却意外事故,或者癌症等原因,死亡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每个人都会死,不过是早晚的问题。死在中国是一个很忌讳,也很不吉利的话题。就连数字4也因为和死有形似的发音而被视为不吉利数字。
我有时觉得很费解,为什么这么怕死呢?活着的时候又不好好珍惜,每年都是重复三百六十五天的无聊日常,这和死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也有的人因为失去人生最后一根稻草,选择走向死亡。这些人真的不怕死吗?还是说对生的惧怕已经远远超过了死亡呢?很难说清那些想要用跳楼来结束生命的人被救上来是一种幸还是一种不幸。
旁观者只会从自己的视角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论证这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甚至是否正确。但其实,选择死亡和旁人又有什么关系呢?死亡在选择的人眼里,就是一个最能解救自己的方法吧。
一眨眼,雨又纷纷,我收回思绪向家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