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儿子没有去幼儿园,早起没有喊他起床,因为头晚上睡觉很晚,我已经睡了。据先生说,那个听过讲睡前故事的小孩用手拍着妈妈脚底板说让你不给我讲故事,你讲故事都把自己讲睡觉。睡得很沉的我,不知道那个精力旺盛的小娃在我认为一起入眠的他,竟然在我睡了之后又醒来一个人在屋里上窜小跳。
于是,想着调整作息也为着释放他体内的荷尔蒙。于是,春日野穹里,挖野菜迎灿阳,河边滑车也没有午睡的时间啦。下午三时,给看动画片儿童喜剧,在看的快两个小时里,我看见他三番五次来喊我一起看,他一面说着搞笑一面跑来跑去喊我一起看。昨天我想一是头脑中声音是为了关注,还有看的时间长了点的缘故。
今天晨起我望着睡熟的他,在晚上八点游泳以后在回来路上就睡的很沉了,没有了妈妈基本都在他入睡之前提前进入梦乡的情节。
晨起我来思考昨天儿子在家一天的样子。关注,深度陪伴,极度的关注,撇去表面文字的集义,我能做什么,真的是昨天认为的那样是儿子年龄的缘故吗?表面行为的背后是什么。
我突然觉得,一是儿子的需要,需要的背后是那个动画片,超出了儿子的理解能力,他潜意识里懂得分享想和妈妈一起看,我做了什么呢?几乎半个小时时间里,都觉得要为他做点什么可口的食物。我脑子里的声音是春天正是身高正当时,在家是为了调整睡眠,满脑子都是吃喝玩乐么。
总结,选择适合儿子年龄的书籍和英文动画片,而不简单用孩子需要关注,这样的论断屏蔽自己懒惰。。
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关注自己为什么对儿子的行为与表现容易落入外在飘荡的声音里,而让孩子的行为与外在管理声音去对号入座,而不是贴着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挖掘他真心的兴趣和可以引导的时间点。
还有什么可能性呢?有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做的更好呢?任何事物和彼此的相处之时,我希望自己先问问自己写这两句话,不必与外在的别人的故事论断去对号入座,孩子是自己的,具体的事情之前与育儿经验无关。
需要极度关注省察的你,你自己一人而已。除他无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