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指出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经济发展之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这一重要概念也同样肯定了科学技术的地位。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但是技术改进对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是不同而且复杂的。
科技促进经济的机制是怎样的?长期和短期的影响如何?科技促进经济是使少数人受益还是惠及全体?对于以上问题的解答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就仅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新技术的普及对于就业所造成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粗略的分析。
显而易见的一点影响结果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机器的发展(人力—畜力—蒸汽机—电力—人工智能),使人们越来越摆脱重复性高、枯燥单调的简单劳动。这里不单单包括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甚至包括一些脑力劳动。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一部分劳动被机器所替代,在现实中来看就是这些被替代的劳动所对应的劳动力的替代,即人被替代。这里就引出了所要分析的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就业的问题。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专门的章节研究机器生产对工人就业的影响。下面就以制造业为例进行分析。因为制造业的发展中,机器替代人力起步早趋势显著,具有典型性。机器替代了人工劳动,相应的这部分劳动力就会失去他们的工作。
但是这里机器的影响不是全部的:机器节省了人力成本,而这部分富余的资本会再次投入生产,转化为新的固定资本和不定资本(劳动力),但是这一次的劳动力要少于被机器替代的劳动力(即就业岗位数量减少),因为一部分转化为了固定资本。
特定机器替代了特定行业的部分劳动力,同时也激发了对机器的需求,那是不是意味着会使该类机器制造行业劳动力需求扩大呢?现在“无人工厂”的概念已经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了,工人们被请出无人工厂的同时,能不能被制造无人工厂机器的行业所吸收呢?在忽略技术培训,知识水平的条件下,制造机器的工厂确实能吸收部分被替代下来的劳动力,但依然不能全部吸收。
假设机器的价值等于其所替代劳动力的工资,机器的价值内包含着生产资料的价值、机器制造业劳动力的工资以及劳动力制造的剩余价值,显然被替代的劳动力要多于生产这种机器的劳动力。而且机器在用坏之前是不会有人购买的 所以机器制造厂为了生存就必须不断推广更多工厂使用这种机器,进一步排挤更多的劳动力。
以上的两个分析隐含了一个假设——被机器替代的劳动力和新的劳动力工资相同。如果在工资不相同的情况下,即后者工资低于前者,则可能维持就业岗位数不变或上升。
上面仅仅分析的是同一个部门和为其提供机器部门的情况,而在其他部门,上下游部门则有可能扩大他们的就业岗位数量,机器的推广会引起产品产量的急剧扩大,这就引起了为该产品提供原料的部门生产规模的亏大。同理,以该产品为原料的下游部门生产也会扩大,就业岗位数量得到提高。
这仅仅是考虑制造业内部的情况,在商业、旅游业、娱乐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内,发展潜力是巨大,贡献出来的就业岗位更多。不过相比于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很明显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更具有波动性。
不过就业是需要门槛的,让一个车间工人走出工厂摇身一变成为一名酒店厨师是不可能的,现在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隔行如隔山。对于年轻人也许还有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而中老年工人则难以应对这一转变,这在宏观经济学里叫作结构性失业,劳动力需求很旺盛, 这使他们不能胜任。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只能寻找一些工资更低的,没有专业要求的工作,而这类工作也有被机器人工智能等替代的风险。
通过以上的逐环节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粗浅的结论即短期内机器会排挤大量劳动力造成失业率上升,但是机器生产也会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可这并不意味就业问题得到解决,由机器引起的结构性失业才是需要克服的难点。
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迅猛,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仍然是只一种生产工具,用于服务生产和消费,其发展的规律性和机器大体相似。基本上可以符合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但是波及程度更深,范围更广。
由于能力所限,所以在上述分析中难以做到辩证分析,只是在做出一些比较静态的分析同时缺少历史分析。如有不足,请广大读者指正。
文字来源:苍鳍
本期责编:艫韽
网络编辑:马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