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开》全集,原创作品,请勿擅转
采摘完毕了,怎么处理就成了难题。从来没有收获这么多过。送人也送不完,这东西又不能当饭吃,储存也困难。得想办法卖出去换点钱。
父亲是老实巴交的人,不太会做生意,更拉不下脸做街坊邻居的生意。街坊邻居该送的也已经送过了,也不可能再卖给他们了。
正好有个街坊家海棠果也大丰收了,也在谋划着怎么卖出去。他家有奔马车(三个轮子,带个露天车厢的农用车),准备拉到外地去卖。父母跟人家商量,能不能搭车一起出去卖?当然要出些油费!
家乡的人总体还是很善良,很友好的。虽然不是本家人,但是只要开口了,一般不会拒绝的。街坊同意做伴一起“闯市场”。其实,那时候农民还不太懂市场,只是叫做买卖。
就这样,父亲每次放一两袋果子在街坊的奔马车,做着伴儿就出去闯荡了!每天早早的天不亮,他们就出门了,下午就能回来。晚一点的话,傍晚也能赶回来。按照这样估算,大概往返百十里地吧。具体去过哪里,我也不知道。父亲说过,我也记不住。上高中之前,最远的地方是坐过路汽车去过县城。所以父亲说的那些地方,在我的心目中那是很远很远的村庄,可能只是比县城近一点。
那里的人没见过海棠,更没吃过,都以为这是小苹果。父亲和街坊解释说这是花红,不是苹果。花红是啥?又解释不清了。现在网上搜索一下,才知道海棠是苹果属的植物,跟苹果属于同一个大家族。
暑假或者周末,我跟着父亲赶集串巷卖过黄瓜、豆角、牛角蜜甜瓜、西瓜等,知道叫卖的辛苦。农村人对街坊邻居还是挺友好的,但是对外村来的叫卖的奔马车、拖拉机还是挺“斤斤计较”的。讨价还价,能还价一分钱是一分,绝对不会爽快地成交的。
买卖不在仁义在。大部分农民喜欢讨价还价,还是掌握着度,大不了不买了,也不会有啥说辞,毕竟卖家也不容易,买家手头不阔绰,彼此都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刁钻刻薄的人,还价没底线,没达到自己的心理价位,不能明抢只能放弃购买,但是总要说些损人的话。
我能想象他们开着奔马车,边走边叫卖,或者走一段停下来叫卖一阵子。抑或是在哪个集市上,先把父亲带的果子卸下来,父亲在这头待售,街坊再往前走一段,停在另一头待售。集市上不需要叫卖,人流量稍大,有人会围观,然后评论一番猜猜这是什么。口袋里富裕点的,会犹犹豫豫地秤上五六斤斤。有人带了头,其他人也会摸索着口袋,勇敢地冒着回去挨老婆的骂勇气秤上二斤。
我没有跟着去“外地”,因为我要上学读书。我也算是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也不太喜欢做生意,这种抛头露面的事情不让我去更好。
我可以不“抛头露面”,父亲不行啊。他是一家之主,要撑起家里的一片天,要为孩子凑学费,要挣种田买化肥的钱,要挣一家人穿衣服的钱。他硬着头皮也得麻烦街坊捎带他一程,也得硬着头皮走街串巷叫卖。
只有自己做了父母,品尝了生活的心酸,为了生活做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工作,才能真正体会父母的不易,才知道“责任”二字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