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讲师班二期,樊丹,坚持分享626天。
昨天儿子放学回家晚了,我有些生气。
儿子解释:“妈妈,我的公交车卡上体育课时掉了,所以呢就只好给同学借钱坐公交车,中间耽误了时间,所以回家晚了。
听了儿子的解释,我更生气:公交车卡又掉了?才给你办几天呀?
我意识到情绪在不断的升腾,于是没有说话,走进书房,做我自己的事。
觉察一下我的想法是什么?
你不应该掉公交卡……
你不应该晚回家……
你的公交卡真的掉了吗,还是你想和同学一起玩?……
有了这些“应该”和“预没”,自然心情不会平静。
儿子到书房,想要进一步解释,而我却听不进去,我知道我的情绪风暴还没有过去,但也需要释放。
我对儿子说,妈妈现在很生气!因为我希望你保管好你的公交卡,并按时回家。
哼!这又不是我的错!儿子愤愤的离开了。
我知道,尽管我很诚恳的表达了我的感受,但语气中仍然带着责备,儿子感受到后态度自然是对抗的。
那就双方都先冷却吧,我要做的是自我关怀并且重新建构我的想法。
虽然儿子回家晚了,但顺利抵达。
虽然儿子公交车卡遗失,但可以想办法自己解决……
此时 心情平复了很多。……
吃完晚饭后,儿子对我说,妈妈,你重新去给我办一张公交卡吧,我会认真保管。
好的,没问题,但如果又遗失了怎么办呢?
我就用我的零花钱自己办卡。
嗯,一言为定。
晚上,儿子的老师在微信上告知我儿子的公交卡遗失在了操场上,被同学捡到后交到了校办公室。
看到这则消息,我在反思:
我们在和孩子沟通中,真的相信孩子吗?
我们真的做到了不带预设的倾听吗?
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每一次情绪的背后,也许都有很多你认为的“应该”,你以为的“以为”,而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
生活是最好的修炼场,感恩孩子,在陪伴你成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