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在说认知的事情,说的比较多,却未能系统的理解。联想到近期开读的桥水基金大佬的《原则》一书,以及我们信奉的圣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我不觉直拍大腿。认知突然有一种穿透感,似乎找到了一种顿悟的感觉。
从《原则》一书可以理解,“同气相求”就是一个最好的原则,是一个人可以做事情的基本思考逻辑框架。我们常常把一个人思考问题、做事情的层次分为四个层级,从低到高,依次是第一级,会做好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就具体而论具体。第二级,会做好一类事情,知道寻找一类事情的内在规律,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流程。第三级,会找方法论,也就是可以处理好若干类别的事情,可以指导别人学会找方法,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论。第四级,会用原则处理事情,在事情的处理中体现出价值排序,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同气相求,是《易经》在法理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周易》乾卦文言的九五,其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孔子在后来给予了精简提炼,“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从其表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原则的厉害之处,可谓用在哪里都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理,难道不是高超的艺术?
我们可以看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就是讲出来“一方”,“一方”就是“同气”,而同气的原则就是要并且会“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是同性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是同位同气相求;四个节气之所以调神,是同时同气相求;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同名同气相求;同学、战友是同时空同气相求;亲戚是同血脉同气相求,等等,不一而足。因为是同气相求,则可能有求必应,形成一个世道规律,亘古不破。
这个原则我们可以反套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我们发现是成立的。那么如此高超的法理,我们不能光是解释事情,更需要知行合一,把这个原则应用到生活、工作中,感受千百年中华智慧总结出来的文萃的魅力。中医医生在治病的时候可以用,求同气,找病症的同气,就是问病症在哪里?在三才的哪一部?属于哪一经络?确定了这个,治疗的办法也就确定了。治疗也是取同气,病症在哪一部,就取哪一部的穴位来治疗,病症在那一经,治疗所取得血就在哪一经,也就是说辩证在于明气,施治在于求同。普通人在处理生活、工作困难中也可以用。假如你要做一件事情,你就可以同气相求,先明气,也就是确定这个事情的分类,从横向上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都用的什么方法?从纵向上看,自己以前有没有做过,是如何做的?如果你把事情归入到这个类别中去了,后面实践的时候就是“求同”。如果自己做过,那么就按照历史上的取得成功的办法也是可以的。如果自己没有做过,看到横向别人做过,就可以选择大部分人已经做过的且取得成功的办法去做。
同气相求,有求必应。如果你走对了路,前景自然广阔;如果你走错了路,前路必当茫茫。把同气相求,求同存异作为你的人生处事原则,你可以想想,人生是不是就可以豁然开朗了啊?想到此,不得不暗暗地为古人的智慧竖起大拇指,“同气相求”之法理实在是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