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五章: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解析: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这一章如果不理任何语境的去读,读完之后会觉得无非是句牢骚话,毫无意义。
然而《论语》中所记载的话都是孔子的弟子们认为可以起到教育意义的话,如果这句话,真的是句无用的话,相信也不会放在这里面。
翻阅了一些资料后,才算是明白了。
觚(gū),是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孔子见到了形状被改变了的觚,却仍然被人们称做觚,孔子一时感触,想起了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象,一时感触,借变形的觚来隐喻那些角色错位的人。
回过头再读一遍,感触更深。
早两天看了一篇报道,成功学培训大师陈安之被他的两位女弟子揭发了他打着成功学培训的幌子行骗的事。
看完报道中的细节,我深表感慨。
一个顶着老师名号的人,在自己的课程现场不是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喊口号,灌心灵鸡汤给学员不断的打鸡血,再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包装自己,在课程现场不断的贩卖着各种各样一夜暴富,不切实际的梦想,制造假象制造恐慌,把那些简单相信,心思单纯的人哄得一愣一愣的,最后靠着抵押借贷向这位所谓的人生成功导师交上了自己的高额智商税。
那些以为成为了陈安之亲传弟子就能够走上人生巅峰的人,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所谓的学习之后,才反应过来,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繁华都只不过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就是一个骗人的套路时,为时已晚。
那个所谓的老师,在台上拼命的表演,各种卖力的演出,各种“托”配合着演出,目的只是为赚钱,所有的课程现场没有多少知识是学生们学了回去可以应用在生活工作当中,并最终改变自己人生的。
如果一个老师不能为人解惑,反而让人更困惑,这样还算得上是老师吗?还配得上“老师”这个称谓吗?
另一方面,我对那两个被骗的人也感到悲哀。
明明经营着一门生意,收入稳定,一家人过着小而美的生活,就因为无意中上了一堂打鸡血的课,就认为自己的梦想被点燃了,觉得自己有无限的可能,只要自己有高人指点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改变世界。
于是乎,生意也不好好做了,整天就想着要如何跟上老师的步伐去混人脉,赚大钱,成为亿万富翁。结果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意搞没了,交了几十上百万的拜师费后,高人承诺的机会一个都无法兑现。只是认识了一堆所谓的高端人脉,却根本没有什么用。
梦碎了之后,才发现鸡飞蛋打两头空。
一个生意人,却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生意,经营自己已经获得生机的生活。而是寄希望于可以凭借那个根本无法把握的人,加上私人关系内部消息搞金融、股票方面的投机。这能算得上是个理性的人吗?还有几分理性可言呢?
这些所谓的老师,估计把“老师”两个字的内涵和意义全部给忘记了,剩下的就是一个信念:疯狂敛财。我也不禁要与孔子同问:这是老师吗?这是老师吗?
“之乎者也”虽然看上去简单,但是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任何事物,脱离了自己本身的核心特质之后,就已经变形了。不同的是,物体是死的,变来变去最后最多扔了。而人如果心灵扭曲变形了,将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愿每个人都能够保持初心,不要轻易扭曲了那条来时的路。